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流体力学

2007年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31日

 

   2007年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专委会及所属专业组、会员举办、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国内外相关学术活动,尤其是积极参与了组织的“庆祝成立50周年大会暨学术大会’2007”。

一、学术交流活动

第五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luid Mechanics

    由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简称ICFM)于2007年8月15-19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组织委员会主席何友声院士主持开幕式。ICFM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庄逢甘院士致开幕词,介绍了ICFM的历史和本届会议的基本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ICFM-V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叶取源教授致欢迎词,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流体力学同行相聚上海表示热诚欢迎。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伟教授代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回顾了在钱伟长先生的倡导下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支持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历史。理事长,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李家春院士出席开幕式并主持大会报告。高水平的大会报告是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一大亮点。大会报告人包括: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Timothy J Pedley教授;国际著名的航空与宇航专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Paul E. Dimotakis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Victor Kozlov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Philip LF Liu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ichael L. Banner教授;日本东京科学大学Y. Kawaguchi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鲁传敬教授。他们的大会报告题目内容涉及生物流体力学、湍流数值模拟、流动控制与流体动力不稳定性、湍流减阻、海洋破碎波、近海波浪、高焓超音速流动、空泡流等当今流体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ICFM-V得到国内外流体力学同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投稿论文259篇。经学术委员会审稿,正式录取244篇,其中国外学者论文84篇,国内学者论文160篇。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03人,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海外的学者68人,国内学者135人。会议安排了8个大会邀请报告,并以湍流、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和复杂流体运动等为主题安排4个并行的分会场。会议论文集“New Trends in Fluid Mechanics Research”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全球发行。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港区,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这些技术考察活动给国内外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本次会议得到与会国内外流体力学同行的高度称赞,正如Paul E. Dimotakis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所讲的“我对学术会议是否成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两指标,其一是在会议中是否学到新知识,若不参加此会则无法学到,其二是参加会议是否遇到值得感谢的人。本人参加本届会议在这两方面均有很多收获。” Timothy J Pedley教授、Michael L. Banner教授等在会后致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何友声院士和秘书长刘桦教授的电子邮件称“本届会议已取得巨大成功”、“本届会议正成为国际流体力学界的一件重要的科学与工程大事”。

   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已经有20年的历史,它们是1987年以来由沈元、冯元祯、Zirep, 庄逢甘,吴耀祖等国际流体力学界著名科学家倡导的,在我国举办的流体力学系列会议。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协会(GAMM)、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流体工程专业委员会和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工程力学专业委员会、日本流体力学协会(JSFM)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均为ICFM的协办单位。每次会议均有一批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学者参加会议。ICFM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一届至第三届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在大连召开。第五届在上海召开,会议得到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985二期”资助国际会议专项经费的资助。中山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对举办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均十分支持,专委会将适时确定会议的承办地点。

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07年8月23日至25日在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召开,会议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太原理工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全国36个单位的13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得到了全国与水动力学有关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界、水利工程界、石油工程界以及工业流体力学界的广泛热烈的支持,共收到稿件140余篇、其中125篇刊登于会议论文集,会议论文集按照正式出版物标准编辑、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有八位学者做了大会报告,他们是:上海大学刘高联院士的“建立变分原理的待定积分因子系统反推法”,太原理工大学孙西欢教授的“太原理工大学水动力学状况”,清华大学李勇博士的“河流海岸水动力环境下悬移质泥沙运动的数值模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赵峰研究员的“数值船模水池框架及其研究基础”,中国科技大学陆夕云教授的“游动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研究”,大庆石油学院蔡萌博士的“流体在内管做行星运动的环空中流动时内管受力的数值计算”,河海大学王沛芳副教授的“水生植物对水流及污染物质输送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刘桦教授的“海堤设计的水动力学问题”。会议上有60余篇论文分A、B二组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会议上交流的内容涉及了水动力学基础研究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重要应用。本届会议期间,为第七届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的三位获奖者颁了奖:二等奖:李玉成、卢东强,三等奖:施红辉。

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

   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于2007年8月10日至14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刘桦教授主持开幕式,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专业组组长、清华大学朱克勤教授致开幕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单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约3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人员就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领域的新进展;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与实验技术;复杂工业系统与装备中的流动问题;风工程与大气环境;水工程与水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交流的部分论文将在《力学季刊》2007年第4期上发表。会议期间,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桦教授向大家通报了新一届的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专业组组成情况。新一届专业组组长清华大学何枫教授介绍了专业组的工作打算。新、老专业组成员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参与专业组的学术活动,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我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会议将于2009年在浙江杭州召开,由浙江科技学院和浙江大学承办。

第七届全国实验力学会议

   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会议于2007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有2篇大会报告被《中国科学》(E辑)约稿,另外向《实验流体力学》推荐了10篇论文,会议还评选了优秀青年学术论文。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还积极组织了国内20多名学者参加2007年6月在香港召开的第九届亚太流动显示国际会议,魏庆鼎教授和姜楠教授应邀做大会报告。

第五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

   第五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于2007年7月25日-27日在我国哈尔滨召开。该研讨会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联合主办,旨在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21世纪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一个特点,本届会议着力促进工业界与学术界的交流,除学术界以外,吸引了众多航空航天型号研制一线的流体力学工作者与会。

   受主办单位委托,由张涵信院士、邓学蓥教授、符松教授组成本届会议顾问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则由清华大学陈海昕、中国一航空气动力学研究院于彦泽、29基地张来平、航天11院白葵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孟庆国组成。会议由一航气动院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本次会议大力的经费资助。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8篇。来自全国12所高校和9家航空航天研究机构以及军队、科学院系统的研究院所的3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宣读大会邀请报告3篇,分别为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空气动力学研究院郝卫东副院长所作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打造大型航空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学蓥教授所作的“飞行器大攻角风洞实验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段卓毅研究员所作的“大飞机的气动设计特点”。学术交流报告33篇, 涉及湍流与流动稳定性、计算流体力学、设计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力学、水动力学等领域。

第十三届计算流体力学会议

   我国计算流体力学在过去三十年里蓬勃发展,理论方法日益创新,计算软件日趋成熟,应用领域愈趋广泛,流动机理研究就愈趋深入。自1980 年起,两年一届的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不仅见证了它的发展和繁荣,并已成为了全国越来越多的计算流体力学学者展示和交流学术的平台。第十三届计算流体力学会议2007年7月在辽宁丹东顺利召开,会议论文集收集整理了130 篇论文,内容涉及计算理论与方法、网格技术、复杂流动机理、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与气动特性的研究以及计算流体力学与其它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应用诸方面。

   本届论文与以往相比,呈现以下特点:流动机理方面的研究集中关注超/高超声速湍流问题;新型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方面的工作明显增多;采用CFD 技术研究飞行器非定常动态问题成为热点;计算方法与网格技术的发展更趋于多样性和实用性;CFD 技术在飞行器积冰、超空泡等新问题上得到应用:此外CFD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向医药、水利、电磁、仿生等领域延伸。本届会议技术委员会还评出了19 篇具有较好创新性的优秀论文,以鼓励与推动我国计算流体事业通过技术创新迈上新的台阶。另外,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庆祝55周年校庆之际,作为中欧科技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国家科技部与欧盟联合主办,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承办的中欧航空会议(CHINA-EU WORKSHOP IN AERONAUTICS),于2007年10月21日至10月24日在南京举行。专委会委员、南航航空宇航学院院长赵宁教授担任此次会议的组委会主席。

成立流体力学计算咨询网络联盟及联合主办国际杂志

   六年前,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建议成立流体力学计算咨询网络联盟, 联合各界加速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促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直接做出贡献。这一设想得到包括陈佳洱院士、郑哲敏院士、庄逢甘院士、崔尔杰院士、顾诵芬院士等的支持。陈耀松教授进一步建议, 联合主办一份实用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专业杂志,以促进该学科在工程和其它科技中的应用和推广,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征得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校同意,由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和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联合主办名为《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的国际杂志。2007年,该杂志在香港正式注册创办,庄逢甘院士任杂志顾问主编,李毓湘教授,陈耀松教授,詹杰民教授任杂志主编。

二、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

   2007年,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按章程顺利换届,产生了以符松为主任委员、樊菁、林建忠、刘桦、佘振苏和沈清为副主任委员的新一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同时,专委会所属湍流与稳定性、多相流与非牛顿流、水动力学、渗流力学、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专业组也随之换届,罗纪生、赵建福、刘桦、刘先贵、何枫、张新宇、叶友达分别当选为专业组组长。

三、结束语

   我国流体力学学者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一批学者应邀担任重要学术刊物编委。2007年6月,Splinger出版社及其刊物"Experiments in Fluids"的主编 Tropean C教授一行在京组织我国学者召开了座谈会,希望加强与国内实验流体力学界的合作与交流,首次聘请我国学者担任该期刊的编委,他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北京大学李存标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邱惠和教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任职的有:陈十一(Journal of Turbulence主编、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主编)、佘振苏(Journal of Turbulence 副主编、Fluid Dynamics Research编委)、王晋军(Journal of Aircraft编委)、吴子牛(Computers & Fluids地区编委)、符松(Flow, Turbulence & Combustion编委、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副主编)、林建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副主编)、李毓湘、陈耀松、詹杰民(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主编)。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118金宝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