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

2003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4年02月05日

  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 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于1957年,至2003年已有46年历史了。第六届理事会,在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的支持下,在促进学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科学普及和继续教育、组织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如下的工作,兹汇报如下:

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1.1大力开展高层次的、多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学科优势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学会围绕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2003年,学会共组织各类学术活动16次,其中国内会议15次,国际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达到1800人次,其中国内代表1700人次,国外代表100人次。通过会议交流的论文约3000篇。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国内同行以及中外学者间的交流,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在国内外力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国际断裂力学2003―结构完整性及材料老化学术研讨会
   “Fracture Mechanics 2003:Symposium of 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Materials Aging”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9日至22日在华东理工大学隆重召开。
到会的会议代表共56人,分别来自美国(5人)、英国(2人)、日本(3人)、韩国(2人)、意大利(2人)、加拿大(1人)、比利时(1人)和中国(40人,含台湾代表1人、香港代表1人)。
  会议组织了2场11个大会报告和8个分组会议30个分组报告。并有8位代表在专题讨论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会议就断裂力学的发展、结构完整性评定技术及其规范和标准、化学与力学交互作用前沿性课题、材料的环境劣化、焊接接头的影响、涂层与基体的兼容性、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分析软件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并对今后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开展了热烈的专题讨论。会议取得预期成效,获得圆满成功。
  会议决定今后还将由主办单位在江浙皖轮流举办多次这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提升中国在国际断裂力学及结构完整性评定技术领域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3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3于2003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原定于8月份召开,由于SARS的影响,延期到10月份。本次大会既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又是2004年9月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计算力学大会(WCCM VI)的准备会。
本次大会由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大会注册代表150人,到会代表170人。副理事长苏先樾教授代表向大会贺词,钟万勰、张楚汉、崔俊芝三位院士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香港力学会主席、香港城市大学梁以德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张之勇教授、香港大学佘锦炎教授也作了前沿性的大会学术报告。河海大学校长姜弘道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沈为平副校长出席了大会。会议期间有150名学者做了分组报告。
  本次大会的鲜明特色是代表面广,年青人多(约占80%)。不少偏远省份,如江西、甘肃、内蒙、广西、贵州、湖南等院校都派出了代表。许多老一辈的计算力学专家,如浙江大学丁皓江教授、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河海大学卓家寿教授等虽已退休,还积极地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香港科技大学张之勇教授在宴会上发表了即席讲话,激动地回忆起1978年与卞学鐄教授第一次回到祖国讲学并受到钱学森先生接见时的情景。令人十分欣慰的是,现在我国计算力学的队伍已经十分壮大,为世界计算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会议的气氛是团结而融洽的,学术上是民主的。

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于2003年10月13日至17日在陕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承办。
  本次会议共注册代表104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太原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数十个大学及科研机构,收到会议论文151篇,领域涉及细胞分子生物力学、骨与软组织力学、心血管与体液力学、组织工程以及生物力学在医学临床、康复工程、运动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问题。会议回顾了国内外生物力学在近年来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的交流。会上两位院士和8位资深专家及中青年教授陶祖莱、戴克戎、廖福龙、龙勉、樊瑜波、邓小燕、赵志河、金岩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代表们就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了分组报告,通过交流与讨论,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会议还专门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如何做一名独立研究者?”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邀请了四位在我国生物力学领域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和与会的青年学者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高质量英文文章的写作”、“研究生学习与成长”和“如何做一名独立研究者”等方面进行了座谈和讨论。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会议纪要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3年10月19日至10月21日在重庆大学召开。
本届会议到会代表138人,其中院士1人,高等学校领导5人,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的88人占65%。代表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22岁,体现了老中青结合、结构工程后继有人的繁荣景象。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56篇是历届会议收录论文较多的一次。论文集分装成三册,共2065页。论文内容涉及结构工程的多个领域,共包括:力学与计算;钢与钢筋混凝土、材料、构件与结构;抗震、爆炸、冲击、动力与稳定;路桥、水工、港工;设计、施工、优化与可靠度;试验、监控、监定、事故分析与加固;大型结构工程介绍、综述及其他研究成果等九个类别。专业覆盖面很广,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许多论文大都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事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好的学术性和科学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会议组织了15篇非常精彩的特邀报告,它们大都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结构工程项目,如三峡工程几个重大结构问题的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综述与防治,中国国家大剧院结构分析,奥运会使用的大跨体育场馆的研究和展望,列车提速引起桥梁振动及减震措施,高坝水库泄洪消能的研究,海洋平台抗冰问题以及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索膜结构的力学分析等。这些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普遍反应这些特邀报告内容精彩,它们的特点是密切结构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在兴建和即将兴建的大型建设项目,是结构工程界甚至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代表们充分肯定会议主办单位这种精心的组织的安排,使大家在短短的几天内对我国许多大型结构工程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这些项目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应邀到会作特邀报告的代表大都是我国结构工程界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其中有好几名是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成绩而且口才好,画面生动,表达流畅。
  按每届会议惯例,本届会议共评出中青年优秀论文22篇,这些当选的论文学术成果新颖,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而且作者大都有较高的宣读水平,表达通顺,逻辑性强。这次当选的论文是历届学术会议较多的一次。当选论文的作者都很年轻,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结构工程学科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景象。

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于2003年11月7日至13日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近40家单位的130余名代表。会议代表中,既有老一辈专家,又有中年工作者,更有一大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学者,他们无疑是我国爆炸力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福谦院士、朱建士院士、周丰峻院士、谈庆明研究员、孙锦山研究员、王礼立教授、段祝平研究员、唐志平教授、李永池教授、范宝春教授、恽寿榕教授和张宝平教授等应邀作了大会报告。他们分别对爆炸力学不同领域的主要研究动向和前沿问题作了深入阐述,代表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在分组报告中,代表们分别对爆轰、材料力学性能、波动力学、结构动态响应与安全防护、实验技术、数值模拟、爆炸加工与爆破工程、爆炸冲击效应与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出现了一批具有新意的学术成果。

1. 2全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筹建“国际力学中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流,拟在京成立国际力学中心,争取办成IUTAM即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亚洲的常设分支机构。
背景材料:机构建制“联盟”的总部和网站在荷兰(随当届主席和秘书长而变动),财务在美国,在欧洲,意大利有一个常设分支机构。长期以来酝酿着在亚洲设立一个分支机构,并有口头承诺准许中国设立亚洲中心。
“联盟”的主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高水平的“Summer School”和若干个高水平、前沿性的学术研讨会(Symposium)。
关于“Summer School”我国已连续五年,每隔一年就在我国举办一次(内容不同)现已举办了三次。
  对于“Symposium”自1991年起我国已承办了6个“Symposium”,均获得国内、外学者和总部一致好评。2004年,2005年还将有两个会议选定在中国。
我国力学界在国际的地位:
随着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掘起,大型工程、桥梁、隧道、高坝、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我国力学科学得到国际力学界的瞩目和认可。
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北京大学力学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等科研院所紧密配合已经成为国际力学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在亚洲成立一个国际力学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
  成立的中心除申办“联盟”的学术活动外,每年还邀请若干位国际力学大师讲学;组织高级别学科前沿国际研讨会;举办国内外博士生暑期讲座;为海峡两岸中学生以及海外学人子女举办诸如夏令营等多种活动;建立“联盟”的北京网站;发行相关出刊物等等,所有这一切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力学地位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心”选址:拟设在北京中关村。
  进展情况:已征得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科协主席周光召、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同意和支持,岚清副总理两次批示到:“我支持你们申办,这是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要十分理性地对待……”.由我学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和国内专家具体运作,目前正在与“联盟”总部、主席、秘书长及国内相关部门以及国内、外专家积极磋商中。

积极申办“2008年世界力学家大会”
  已成立专门小组正积极申办世界“2008年世界力学家大会”——IU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2008年第22届ICTAM大会,预计会议规模为2000~3000人,学术水平也将是力学领域最高的学术会议。IUTAM将于2004 年在华沙大会上投票决定2008年大会的举办地点。我会对此次申办,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已在2002年IUTAM的大会委员会上,做过申请陈述,获得了与会委员的积极响应,看来申办成功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有关准备工作尚需更全面、细致、准确,并需要我国力学界全体的积极支持,IUTAM的有关负责人也将亲自来华了解情况。我会邀请过IUTAM前任主席、现任秘书长Campen及几位执委到中国访问,也将陆续请其它执委来访。

积极筹备2004年世界计算力学大会
  经过两年的努力已争取到世界计算力学大会和亚太地区计算力学大会于2004年在我国召开,预计国外代表1000人以上。我们正在做前期的建网站、征稿、预定会址和饭店等工作。

2.出版高质量学术期刊,为繁荣力学事业做贡献
  期刊是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是记载科学成果的载体。一向重视对期刊的领导和管理,选聘最优秀的学者担任各期刊主编。
随着学会主办的期刊队伍的壮大及学术水平的提高,近两年又有4种大学和研究所主办的期刊加入到学会主办的期刊行列。主办的中文期刊有11种,英文期刊有3种。多年来,这些期刊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改进的出版质量,是我国力学学术期刊的主体力量。
由于学会期刊队伍的不断壮大,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已形成规模效应,使得大学和研究所主办的力学刊物不断加入到主办的期刊队伍中。共15个期刊,全部为核心期刊,有6个被EI检索,2个被SCI检索。 被EI检索的期刊有: 《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爆炸与冲击》,《工 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被SCI检索的期刊有: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其中《 Acta Mechanica Sinica 》被SCI核心检索(CDE)收录(中国共14 个刊物)。2003年《力学学报》获得国家期刊奖和中国科协重点资助,《 Acta Mechanica Sinica 》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支持。
  除期刊外,我会还结合国内外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近10本论文集和部分专著,为繁荣力学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还有每年若干期的会讯。

3.科学普及
  力学知识的普及和力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关系力学发展的根本性大事,是培养优秀力学人才的基础,所以必须认真搞好这两项工作。

《动手玩科学》(车辆中的力学部分)科普出版物的编撰工作
  《动手玩科学》(车辆中的力学部分)是一部在电脑中以三维动态演示形式表演的科普宣传集。主要是通过力学知识的提问、解答、总结以及动手做来培养学习者对身边的力学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使学习者养成爱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的良好风气,以提高全民科普知识的水平。
功 能 和 特 点
①具有寓教于乐功能。演示集可供学生在课外自学之用。学习者可通过菜单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每一部分均有精美的教学图片或动画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
②具有互动功能。学习者可参与多个力学知识的学习、提问、解答。并且本演示集还提供了动手拼装汽车的功能,学习者拼装的汽车可以和机器拼装的汽车进行比赛。
③具有音频控制能力。演示集语音可进行打开或关闭音量的操作,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④实行模块化结构。

4.组织建设
  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暨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2003年8月9日~10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了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暨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来自全国各地40余名力学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大家认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无论对了解这门学科和预测这门学科的未来、对教学和科学研究、对制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在各个学科的研究队伍中都有相当比例的人员从事该门学科的历史,力学学科的发展也不应当例外。
  我国的力学学科发展的起步相对较晚,关于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至今仍相当薄弱,有关力学史的译著寥若晨星,力学方法论的研究不甚系统。例如,国外的重要力学史著作在我国几乎没有翻译,具有历史意义的力学经典著作也没有出版。特别是对近、现代力学史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力学界不仅没有专业力学史的研究队伍,也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了我国力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开展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并且从无到有地建立相应的研究队伍。
  与会代表认为,开展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引入力学史教学可以提高力学教学质量,可以促进社会各界对力学学科内容、方法和意义的了解,增进社会各界对力学研究的需求和支持,并使力学界认识我国力学研究走过的道路,从而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讨论和争论,为今后制定力学学科的研究规划提供咨询,提高力学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兴趣,改善力学学科队伍的素质,推动公众熟悉我国著名的力学学者和他们的优秀成果,等等。
  与会代表广泛深入地交流了从事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的经验和体会,不少代表提出应当重视中外有关重要思想的整理,有的代表建议应当把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同力学会其它专业委员会的活动结合起来,还有的代表交流了在力学教学中增加史料的介绍、开设力学史课程以及著书立说的经验和设想。

5.获得的奖励
今年学会工作获得的主要奖项为:
① 中国科协第四届先进学会奖;
② 中国科协统计年报奖;
③ 《力学学报》(中文版)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重点期刊奖;
④ 《力学学报》(中文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及中国科协重点期刊资助。

6.展望未来,开创学会发展的新局面
  21世纪已经来临,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开展知识创新,建设国家新体系,是摆在广大科技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大力加强科教兴国的形势下,学会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会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2004年我们的工作重点:
① 继续加强国际交流,筹建国际力学中心;
② 申办“2008年世界力学家大会”,办好“2004年世界计算力学大会”;
③ 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④ 积极发展个人和团体会员;
⑤ 深化学会改革。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118金宝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