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力学史与方法论

2018年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30日

对于第四届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力学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我会)在2018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组织和积极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力学史分会场

2018 10 27 -28 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8 年度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举行。我会主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协会2018年学术年会力学史分会场会议

会议召开前,我会主任郑晓静院士委托隋允康副主任和驻会中共党支部书记刘俊丽正编审筹备和组织了力学史分会场, 此次研讨会获得了极大成功,组织工作也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在大会400 多名参会者中,有20 多名学者除参加大会,还重点参加了力学史分会场。虽然与会者只占全员的1/20,但是力学史分会场是15 个分会场之一,而且,用满了大会提供的两个时限半天的分会时间。

10 27 日下午,分会场的报告会正式开始,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教授作了题为《协同于学科研究进行学科史和方法论研究的领悟》的报告,他以亲身经历为主线,回顾了自己在早期学习中逐渐培养出对学科史和方法论的兴趣,结合大学直至工作以来的创新过程,阐发了从事力学史和方法论研究的体悟,还介绍了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中从力学史和方法论受益的大量案例。西北工业大学郑锡涛教授接着作题为《航空结构强度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的报告,他先后介绍了民国航空工程教育、西工大航空系发展史、航空结构工程系发展历程,以及在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成就。河北工业大学侯书军教授作了题为《振动利用科学技术史及其背后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报告,他简述了人类早期对振动的利用,梳理了闻邦椿、陈予恕和赵淳生三位院士在振动利用方面的成就,并对该学科的未来作了展望。东莞理工学院院长马宏伟教授作了题为《新工科背景下力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的报告,他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力学课程应作为工科教育专业通识课,还应注重通过力学课程培养学生突破成规、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矿业大学赵慧明副教授作了题为《力学在古代中国的萌芽与发展》的报告,他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献对概念的描述,说明古人对力学的理解同西方类似,但因种种因素,古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力学体系。宁波大学王骥教授作了题为《Mindlin 板理论的起源及其进化历程》的报告,他讲述了Mindlin Timoshenko 梁理论的启发,研究出Mindlin 一阶板理论,直至最终发展出广义高阶板理论的历程。太原科技大学张伟伟副教授作了题为《古希腊数学力学家阿契塔的力学贡献与启示》的报告,他介绍了阿契塔的生平和对力学的贡献,再从柏拉图对阿契塔的激烈批评入手,指出理性与实用是两人冲突的主因,理论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协调却促成了力学的诞生。大连交通大学吴昌华教授作了题为《研究科学史的几点体会》的报告,他指出学习科学史可以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沿革,这对于发现学科的发展端倪、预估发展方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还总结了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开阔的眼界。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部主任王细荣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钱令希先生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成果与工作感悟》的报告,他简要介绍所采集的钱令希先生学术成长资料情况,提出该项工作的社会效益、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对中国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湖南城市学院彭细荣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破损-安全的结构优化发展历程及其启迪》的报告,他回顾工程结构安全设计的历史,从材料、构件和结构三个层次,按时间和空间,阐发了工程结构安全理念的进化过程,指出破损-安全理念的发展对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推动作用,介绍了他与隋允康教授在连续体考虑破损-安全拓扑优化合作研究的成果。北京工业大学叶红玲教授作了题为《疲劳结构优化发展历程及思考》的报告,她围绕考虑疲劳寿命的结构优化发展历程,从学科方向史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相关设计方法和理论,最后介绍了她的研究团队采用独立连续映射ICM 方法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上取得的最新进展。上海大学陈然讲师作了题为《新媒体时代开设力学通识课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他介绍了国内力学类通识课程的现状,重点讲述了《无处不在的力学》这门课程的备课和讲授经验,指出力学通识课既要关注内容更新迭代,更要注重师生互动和正向反馈。10 28 日上午,分会场报告会继续进行。天津大学杨绍琼讲师作题为《水下滑翔机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他综述了国内外水下滑翔机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水下滑翔机单机平台及其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支撑水下滑翔机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大连理工大学杨迪雄教授作报告《翻译<铁摩辛柯奖获得者演讲集>的认识与体会》,他介绍演讲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指出铁摩辛柯奖获得者演讲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希望该演讲集能让年轻学子有所感悟。他还介绍了进一步进行相关工作的打算。首都师范大学白欣教授作报告《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历史始末》,他介绍了自己为了研究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历史,从建立过程、学员选拔、教学组织等情况进行细致的工作,他认为工程力学研究班为培养一批中国的力学骨干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沛清教授作报告《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他认为办好现代大学,必须坚持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高校应当借助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应有的自由精神,批判性独立思考的素质,自信和尊严的生存能力,终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本次分会场计有22 位老师投稿,其中有6 位老师因临时原因未能出席会议,他们及提交的论文题目分别如下:烟台大学曲淑英教授《新时代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探讨》、刘俊丽正编审《从一甲子前的审稿意見洞悉钱学森先生的办刋理念》、天津大学姜楠教授《我国科技文物保护的迫切性》、内蒙古师范大学仪德刚教授《认识中国古代力学知识的方法和实践》、河北工业大学陈文义教授《水洞发展历史研究》、山东理工大学荆栋教授《哥廷根力学思想研究》。

在会议讨论环节,隋允康教授首先回顾了2003 年,武际可教授与他在下成立了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的过程。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此次中国科技史年会中正式设立力学史分会场,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力学学者与科技史学者在此相互交流,为力学史今后的发展开了好头。他指出,已经开始了的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令希等老先生的力学思想的研究很有意义,今后应当广泛铺开;目前科技史学者对力学理论的理解尚有欠缺,而力学专业人员在历史学领域研究经验不足;力学专业人员在学科和方法论的研究上有独特的优势,而科技史学者却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他们在著史的研究上比力学专业人员有优势。总之,二者应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他还强调,引导彭细荣和叶红玲教授把各自正在研究的方向,上升到学科史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每个力学研究者都能进入软科学探索的成功尝试,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中年骨干关注力学史与方法论,而且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研究境界。各位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就进一步发展力学史各抒己见。郑锡涛教授认为探索力学的起源将是今后力学史的研究热点之一,今后还应注重补充史料的收集,积极吸引年轻教师从事力学史研究。吴昌华教授说,发展力学研究本身重在利用,作为应用学科,一些设备的力学应用发展史很值得研究,比如内燃机、涡轮机、动车组等。另外,目前关注力学史的学者以高校为主,尚缺乏工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长安大学商泽进教授说,许多学生对力学缺乏兴趣,教师也缺乏对力学与行业关系的认识,力学史对社会影响也不够,大多数高校没有《力学概论》课。王骥教授讲自己已经开设了《改变世界的力学: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课程,潜心为同学们讲述力学发展史。刘沛清教授提出应该有更多专职人员来研究力学史,发现其中的力学发展的规律,厘清力学对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最终能够为教学服务。王细荣副研究馆员认为,研究力学史要注重史料的考证,切忌以今代古,不能离开社会大背景来只谈力学内在的发展。杨迪雄教授讲,力学史研究除了注重力学方法提出的大背景外,也应梳理各力学分支的发展史,目前国内在这一块的研究还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上海交通大学姜玉平副研究员认为,现代力学由西方舶来,在民国时期,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课程,院系调整后,国家按产品工艺、流程来划分专业,力学的重要性降低,造成理工科分家的弊端,这样的做法为一些老先生所反对。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可了四点意见:推动力学学者与科技史学者相互交流和借鉴,注重历史史料的考据和确认,将力学史和方法论融入力学通识教育中,吸引更多青年学者研究力学史和方法论——这四点将是力学史和方法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积极参加《大众力学丛书》十周年座谈会

2018106日,《大众力学丛书》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我会如下11位成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特邀委员:武际可教授、刘延柱教授、王振东教授、朱克勤教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隋允康教授、戴世强教授、唐少强教授;委员:姜楠教授、孙毅教授、叶红玲教授、刘俊丽正编审等。

会上,武际可教授、戴世强教授、刘延柱教授、王振东教授、姜楠教授被邀做主题报告。武际可教授做了题为《科普是力学家不可旁贷的责任》的报告,澄清了外界对科普工作的四大误解,说明了现今力学科普的稀缺性和必要性,希望在每位力学家的努力下出现更多像《丛书》一样的高质量力学科普著作。戴世强教授做了题为《厉兵秣马,再创力学科普辉煌》的报告,讲述了《丛书》的缘起和成书历程,并期望中青年力学工作者对《丛书》今后的创作工作发挥更大作用。刘延柱教授的报告《谈力学科普的选题与写作》对科普写作的各类选题和写作风格进行了详尽系统的介绍,开阔了中青年力学家创作科普文章的思路。王振东教授做的报告《两书的创作过程及力学科普的差距》讲述了他本人撰写《诗情画意谈力学》和《趣话流体力学》两本书的创作过程,并提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优秀科普作品,勉励年轻的力学博士、教授做力学科普的主力军。姜楠教授做了题为《力学诗趣视频公开课与诗情画意谈力学在线课程的建设》的报告,介绍了他本人基于《大众力学丛书》制作视频公开课与在线课程的情况及体会。

这几个主题报告反响很好,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我会下列成员做了自由发言:隋允康教授、朱克勤教授、刘俊丽正编审、唐少强教授、孙毅教授、叶红玲教授等。

三、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

2019年度的工作重点是推进专委会会议所制定的各项工作内容,并办好第九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118金宝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