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沙龙专题

首页 > 沙龙专题 > 沙龙动态

第111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杭州召开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2日

20201214日,第111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杭州召开。本次活动由主办,钱塘科技创新中心、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60位力学科研工作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沙龙开幕式由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玉丽教授主持。专职副秘书长汤亚南主任,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冯雪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对积极参加沙龙活动的青年人才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希望通过青年沙龙促进力学青年学者的相互了解与科研合作,进一步推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本次活动共邀请了11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少鹏教授、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陈颖助理研究员、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付浩然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宋吉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锐教授主持。


      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胡更开老师作题为《基于静电力除尘机理研究》的报告。该报告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介绍驻波电帘的除尘机理,揭示颗粒碰撞电荷转移、运动模式和除尘效率与工作电压、工作频率以及电极周期常数的变化规律。
      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陈少华老师作题为《固液微颗粒定向输运的功能表面设计与表征》的报告。报告针对非均匀应变场、非均匀力场、非均匀磁场、表面浸润梯度场中的固体与液体微颗粒,开展了微颗粒自发运动的力学机理、影响自发输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有效调控微颗粒定向输运技术的研究,进一步设计了相应的微输运机械、纳米钟、纳米筛、微型行走机器人及集水功能表面。研究内容为功能化表面及微型功能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力学理论及设计新思路。
      浙江大学宋吉舟教授作题为《基于界面粘附调控的高效转印集成技术》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课题组最近发展的基于界面粘附调控的磁控/热控转印集成技术,可实现低成本、可编程、适用范围广的高效转印,研究结果对提升材料组装和微纳制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张一慧教授作题为《非常规网状软材料力学》的报告。报告围绕力学驱动的非常规网状软材料的设计与制造展开介绍。一方面介绍受生物体胶原组织微观构造启发而建立的仿生软材料设计,另一方面介绍在周期性网状材料中引入任意曲线微结构和复合微结构的多级点阵设计概念, 最后介绍所发展的网状软材料在医用支架、生医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青年托举人才、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作题为《智能软材料的力学建模与机器人系统设计》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由电驱动人工肌肉及智能水凝胶为材料基础,通过力学建模指导新型器件与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例举深海软体机器鱼、水凝胶驱动器件等几类软体系统,分析其中的系统设计与相关力学问题,并探索其在实际任务中的应用。

青年托举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卢同庆教授作题为《韧性水凝胶的疲劳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近些年课题组在韧性水凝胶疲劳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第一代、第二代韧性水凝胶的疲劳性能研究、韧性水凝胶的疲劳机理分析以及抗疲劳水凝胶的设计方法。

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易新作题为《受限细长柔杆在弹性空间内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报告。针对弹性细长杆—生物囊泡这类由一维杆件和二维膜壳构成的组合弹性结构,创建了描述该系统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框架。针对受限开口和闭口细长柔杆,考察柔杆的弹性性能与长度对系统力学行为和构型演化的影响。该研究工作为调控细胞形状,阻碍丝状病毒侵染细胞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实验室王鹏飞研究员作题为《智能驱动材料与可变结构技术》的报告。介绍针对未来卫星在体积、重量、功耗、成本等方面的苛刻约束,基于高度可控的新型智能驱动材料和柔性传感技术,并结合刚柔复合设计、多稳态结构设计、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3D/4D打印等手段,开展可编程、可组装、可重构且具有自感知能力的空间智能结构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贾铮教授作题为《具有优异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离子导体》的报告报告介绍两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离子导体(1.疏水型离子液体凝胶;2.全固态离子导电共聚物),并探讨其力学性能、增强增韧机理、导电性能、和可加工性(3D打印)等特性。最后,本报告还将介绍多种基于以上两种离子导体的离子器件(ionotronic devices),包括应变传感器、离子皮肤、纳米摩擦发电机等,展示离子导体在软体机器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青年托举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徐光魁教授作题为《A unified self-similar hierarchical model for cell rheology》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一个细胞多级结构模型来包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骨架的基本结构力学响应。模拟结果证实该模型可以再现细胞流变学的所有标度律特征,以及细胞在静态或预应力荷载下的应力硬化现象。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自相似多级模型,该模型能够捕捉蠕变柔度随时间的标度律特性或复模量随频率的标度律特性。

北京航空航天李宇航副教授作题为《基于人体生物特性的柔性器件力/热舒适性与安全性设计理论研究》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考虑人体生物特性下柔性器件-人体皮肤组织集成系统的传热与热力耦合理论模型,基于神经动力学研究器件对人体舒适性影响,并针对电子器件短路等快速升温问题提出高效散热基体设计方法,为柔性器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118金宝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