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0日
12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载人航天领域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围绕“飞天逐梦写忠诚”主题,分享航天事业工作体会,普及载人航天知识,畅谈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
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的一颗明珠
“非常满意!”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汤洪波这样形容此前在中国空间站的生活感受。
汤洪波介绍,中国空间站宜居性很好,半小时左右就能准备好热饭、热菜和热汤。睡眠区的音箱和系统相连,一旦有紧急情况,报警信息可立即通知到人,航天员不再需要夜晚值班。空间站还配备了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手机就能控制微波炉、热风加热机等,十分便利。
“航天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载人航天由于有人直接参与飞行,需要保证绝对安全,技术复杂度更高、要求更高。可以说,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的一颗明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助理董能力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柏林厚介绍,载人航天器设计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宜居性内容时,首先分析太空失重环境下有哪些宜居性因素,然后针对性地研究和设计。设计师会将自己模拟成航天员,体验设计是否合理。每次载人飞行任务完成后,设计师还会参考航天员意见,在下次飞行任务中改进落实。
发扬载人航天精神
在推进载人航天事业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正是我国空间站工程研制队伍勇于登攀、敢于超越,严慎细实、一丝不苟,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才使得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得以突破,一个又一个复杂技术问题得以解决。”董能力说。
汤洪波认为,载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未来要继续从载人航天精神中汲取营养和能量,保持奋进姿态。
“我在本单位工作了26年,每当迈入熟悉的飞控大厅,都有一种神圣感和责任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工程师孙军说,载人航天飞行控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障绝对安全,正常飞行控制方案背后往往要制定上千份、数十倍的应急控制预案。“新时代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要爱党报国、矢志航天,不断探索创新,继续奉献拼搏,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工作。”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集成技术中心主任王珂认为,要敢于创新。以空间应用与科学为例,载人航天每项飞行任务都不一样,基本是从0到1的创新,正是由于不断创新,团队才将空间站科学实验载荷规模不断壮大,服务空间科学发展。
为实现中国空间站元器件国产化,柏林厚和团队攻坚克难、团结奋斗。“载人航天精神体现了航天人两种重要的品质。一是坚守,坚守航天报国、坚守建设航天强国的品质。二是求实,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载人航天道路。”柏林厚说。
探索永不止步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不止步。
董能力表示,明年围绕空间站建造,还要进行多次发射,将完成两个实验舱与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转位组装,这将是空间站建造的重大挑战和决战决胜的关键点,任务更加艰巨复杂,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只有持之以恒发扬载人航天精神,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使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此前在关于天和核心舱的一项任务中,王珂所在团队成立了共产党员突击队,按小时排计划,按分钟检查工作成果,连续奋战了9个昼夜,一共完成了100多台次装配调试和几百台次测试实验,最终按节点、保质量完成了相关任务。在王珂看来,成功是靠奋斗拼出来的,是靠战斗抢出来的,要让党建融入重大工程任务中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孙军介绍,空间站要长期在轨运行10年以上,这给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带来新的挑战。面对任务密度高、运行时间长、科学试验多等挑战,中心提前谋划,坚持优化任务的组织模式,进行大量技术创新,建立更多标准化流程,为更加繁重的任务做好充足准备。
柏林厚对攻克更多航天关键技术充满信心。他介绍,在研制队伍中,工作了30年以上的老同志依然坚持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精神,“70后”“80后”研制人员已经扛起了自主创新的大旗,还有刚毕业的新员工“90后”“95后”不怕吃苦,有新视野、新技术。大家协同攻关,一定可以取得更大成绩。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8日 02 版)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www.cn100led.com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