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会奖励

首页 > 学会奖励 > 周培源青年力学奖

第一届周培源青年力学奖(2023年度获奖人:李铁风、邵丽华、赵立豪)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3日

upfile

 姓名:李铁风                 专业方向:固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610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7年于浙江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于浙江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家公派博士联合培养;2012年进入浙江大学力学系工作,2019年晋升教授,2021年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2年兼任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

 

研究领域:软物质力学与智能机器人

 

主要成绩:

面向软物质力学前沿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中智能机器人系统应用, 研究软体智能材料材料力学和软体机器人设计制造方法。在Nature主刊封面,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相关研究获新闻联播报道,入选2021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科学探索奖、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省理工科技评论 科技创新35人(MIT TR35-China)等荣誉。

(1)率先提出了适应万米深海压力的软体智能机器人系统原理与驱控方法, 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软体机器鱼在马里亚纳海沟 10900 米海底驱动与南海 3224 米深海航行。 从深海狮子鱼硬骨分散融合在软胶质的特性获得启发,提出了软体机器人压力适应设计原理,发展硬质器件分散融入软基体实现内应力调控的方法。

(2)建立了软体智能结构的多场耦合驱动方法, 发展软机器人系统快响应、全透明等特性构造方法。提出电响应软体智能调节与水下大变形驱动方法,突破了对该类机器人的原有认识。

(3)提出水凝胶多层聚合与结构内嵌的融合制造方法,主动激发变形错配实现变形性能提升与新功能涌现。研究解析了水凝胶软体智能结构在变形失稳前缓慢形变,而一旦越过失稳临界点则发生快速突跳的行为,并由此发展了软体智能水凝胶驱动器件。


 

upfile

 姓名:邵丽华                        专业方向:固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12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4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大学固体力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该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任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

非均质材料力学、多场耦合力学

社会任职:

任《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等学术期刊青年编委,以及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秘书长、科普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绩:

邵丽华教授致力于固体力学领域力-电耦合力学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1)发展了纤维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模型和界面应力传递模型,建立了微纳米多孔材料表面应力-电场-变形耦合理论模型、多孔材料挠曲电理论模型。

(2)发现了在电场作用下表面应力驱动的多孔碳往复变形新现象,揭示了新型力-电耦合机理,设计并实现了新型高性能轻质力-电驱动器。

(3)发现了多孔微结构材料的超高挠曲电效应,突破了“固体材料挠曲电效应微小”这一瓶颈,设计了轻质自供电型传感器、高效俘能器,发展了新型高性能力-电耦合技术

在包括《PNAS》、《Sci. Adv.》、《J. Mech. Phys. Solids》、《Acta Mech. Sin.》等在内的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7项并转化3项。获第一届周培源青年力学奖(2023年)、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021年)、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9/17)、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9/17)等。


 

 

upfile

 姓名:赵立豪                        专业方向:流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310

 职称:长聘副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5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飞行器动力工程学士学位,2008年于获韩国科学技术院获航空航天工程硕士,2012年于挪威科技大学获流体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6年于挪威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至今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流体力学所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领域:湍流两相流

社会任职

担任环境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计算空气动力学专委会委员;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等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1st BICTAM-CISM Symposium on Dispersed Multiphase Flows组委会主席。

主要成绩:

长期从事湍流颗粒两相流基础与应用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发展了扁平形状颗粒壁湍流模拟方法,揭示了复杂形状对非球形颗粒在湍流中平动、转动和取向的影响机制。(2)完成了摩擦雷诺数2000的颗粒槽道湍流直接数值模拟,发现了不同尺度湍流结构对近壁颗粒分布、输运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湍流结构尺度定义颗粒Stokes数的新方法。(3)将纤维颗粒两相流理论和模拟方法应用于气流纤维材料制备,发展和优化了利用卡门涡街流动作用的新型气纺丝技术,实现了纳米纤维的高通量制备,为纳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等综合类期刊和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5,一作或通讯作者11)Physics of Fluids (24)等流体力学旗舰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曾入选流体力学顶级期刊JFMFocus on Fluids专栏、美国物理联合会AIP Scilight专题报道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6)、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222023)等。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118金宝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