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

2021年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0日

一、2021年亮点工作

2021年,依托学会宗旨以及本研究领域特点,本着创新和发展的理念,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转换和教学培训等活动,提高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应用水平,促进研究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专委会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两个线下会议,以及线上的2021年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诊断暑期讲习班。受到疫情影响,原计划于2021年召开的第二十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第三届全国低温等离子体创新应用青年论坛、第九届全国工业等离子体研讨会、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等线下会议延期到明年召开。

通过组织、参加学术交流及培训活动,为国内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也充实和强化了青年学者的知识积累,推动并促进了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也可扩大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分支机构内部建设情况

2021年初,力学学会批准了专委会设立“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专业组”“工业等离子体专业组”和“国防与热等离子体专业组”的申请。2021129日,专委会组建了第八届等离子体专委会与专业组微信群,群成员包括第八届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成员以及下设的三个专业组成员共58人,并于2021131日召开了专委会及专业组线上研讨会。

研讨会上,宋远红主任委员首先致欢迎辞并汇报了专委会和工作组成立情况,专委会前主任委员吴承康院士、王友年教授和张菁教授分别对新一届专委会及工作组寄语,希望注重人才培养,拥有了扎实的基础和好的动手能力,不管是在科学前沿研究上,还是应用技术上,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继续扩大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共同努力,争取发起以中国为主、东亚甚至亚洲的区域研讨会。随后,西安交大的张冠军教授、哈工大的聂秋月教授、大连理工的刘永新教授、北航的王伟宗教授、苏州大学的冯岩教授、北京印刷学院的陈强教授、东华大学的郭颖教授、清华大学的李和平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仙辉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刘合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宋远红主任委员做了总结发言,指出专委会在几位前辈老师的带领下走过来非常不容易,希望各委员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把工作做好做扎实,将专委会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三、分支机构本年度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1. 第二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

2021423日至25日,第二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研讨会在江苏苏州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共同主办,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1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等离子体领域专家、老师和学生,总计近一百位参会人员共聚一堂,分享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其在产业上的相关应用。

四月的苏州,万物回春,山清水秀。得益于我国优秀的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工作,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此次会议,是疫情发生后,本领域专家学者首次在线下会议上,面对面地交流。本次会议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共同探讨低温等离子体、复杂等离子体中亟需解决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此次会议举行期间细致高效的研讨,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进一步加深了交流与沟通,凝练了低温等离子体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使得本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深入地进行。

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低温等离子体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两会合办,参会人员多达近百位,规模超过第一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和历届全国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研讨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宋远红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蒲钔老师、中科院物理所李定研究员、哈工大王晓钢教授,等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德芬为本次会议致开场辞。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吴雪梅部长主持,会议联合执行主席由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冯岩教授担任。

会议分为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两大部分进行,包含低温等离子体基本理论模型、低温等离子体基本数据库、低温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低温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的教材及国际交流、低温等离子体实验诊断、复杂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及模拟,共八大主题,29个报告。

第一大部分的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会议围绕螺旋波等离子体、容性耦合等离子体、低气压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和介质阻挡放电等内容及相关交叉学科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刘忠伟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的陈光良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何斌研究员、东华大学的郭颖教授和杨唯老师、大连理工大学的张权治副教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孟显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的韩若愚副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的张恒副教授,以及空军工程大学的朱益飞老师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内容丰富的报告,涵盖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及相关数值模拟手段、模拟结果的介绍等。被邀请专家准备充分,报告内容翔实,涉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中可能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会代表讨论热烈,畅所欲言。

在第二大部分的复杂等离子体物理报告中,来自东华大学的杜诚然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叶生毅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汪友梅教授、中国民航大学的孔伟副教授和南通大学的李威老师等专家分别作了微重力环境、行星际尘埃、外加电磁场环境等一系列不同复杂环境中尘埃等离子体的理论基础进展、相关物理特性研究、数值模拟分析、实验结果和未来产业应用等精彩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共同针对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结合会议的两大部分八个主题的报告内容,与会专家、学者们针对低温等离子体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与国家重大需求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讨论。讨论中涉及的热点话题包括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生长点,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如何利用太空尘埃等离子体解决星际探索的部分关键技术难题,以及低温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与材料、化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等。大家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与思考,并进行了热烈充分的科研商讨和意见交换。在会议总结阶段,宋远红主任强调了夯实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基础对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基础研究对于产学结合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王晓钢教授强调了等离子体基础学科,尤其是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的发展更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指定研究计划,团结不同分支的研究人员,充分研讨后好好凝练下一步重要的科学问题。

本次研讨会圆满完成了拟定的议程,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提供了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针对国内外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新方向,会议加强了高校、研究院所科研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凝练了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促进了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坚定了代表们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提出低温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相关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并进一步明确了本领域相关研究的长远发展方向。

2. 第九届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

受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委托,由东华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2021514日至16日举行。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始于2012年,为每年举行一次的学术会议。会议旨在针对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取得的学术成果、进展及各领域的应用,深入探讨其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方向,加强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研究人员与等离子体技术有关的产业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大气压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更好发展。

515日上午,第九届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的复材大楼第一报告厅隆重开幕。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科研院处长郑裴峰、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原副主任蒲钔、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远红、会议主席张菁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56家单位、180余位代表齐集东华,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探讨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开幕式由会议执行主席石建军主持。

宋远红主任针对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鼓励大家多方合作,欢迎企业界的大力参与,产学研共同发展,促进大气压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市场的培育和开发。邱高副校长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学校7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科发展现状,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为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并就我校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推动我国大气压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期间进行了有关大气压等离子体源与数值模拟、诊断、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生物医学、环境处理应用等5个方面共46场学术报告。会议达到了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全面合作,扩大了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的影响,推动和发展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本届研讨会在东华大学的顺利举行,得益于学校长期重视理科发展,使我校在等离子体物理学科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具有继续发展的宽广空间。

  3. 2021年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诊断暑期讲习班

82327日,2021年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诊断暑期讲习班以线上视频方式成功举行。本次暑期讲习班由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承办。讲习班以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诊断为主题,融合了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科研力量的集体智慧,旨在搭建一个培养科研技术人才、普及等离子体的诊断技术及应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

开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高飞教授主持。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宋远红教授,长江学者大连理工大学王友年教授,苏州大学吴雪梅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词。宋远红教授介绍了暑期讲习班的整体情况,回顾了讲习班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并指出讲习班重在培养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后备力量。王友年教授强调了等离子体物理研究须将理论模拟与实验诊断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助力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吴雪梅教授表示暑期讲习班为广大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

本次讲习班共邀请来自全国1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9位等离子体物理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19场授课。授课内容涵盖低气压等离子体、大气压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螺旋波等离子体以及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等多个重要分支。学员涵盖国内高校和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和公司企业青年科技人员等900余人。授课老师分别针对静电探针诊断、磁探针诊断、光谱诊断和质谱诊断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展开了详细的介绍。授课老师的精彩讲解激发起学员的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授课老师就大家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此次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诊断暑期讲习班圆满完成了拟定的课程安排,达到了预期效果。会议聚集了国内外等离子体实验及诊断的最新成果;拉紧了知名学者与青年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互动交流的纽带;为今后等离子体物理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党建和思想政治引领

515日上午,第九届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的复材大楼第一报告厅隆重开幕。做为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党支部的二十多位党员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贡献了12场学术报告,开展了现场学术交流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在东华大学会务人员的协助下,在做好充分防疫措施的基础上,与会的二十多位党员在等离子体大会前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支部会议,明确了本次主题党日的议程和学术交流目标,增进了大家的党性意识及科研合作的交流,党委书记王海兴同志介绍了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并致词,希望通过此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能让全体党员在党建和业务上的联系更加深入。

五、2022年工作计划

下一年度将围绕学会宗旨和本专业业务,本着创新和发展的理念,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转换和教学培训等活动,提高所属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应用水平,促进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科技创新工作。

1)加强专委会内部建设

激发专委会成员的积极性,分工负责,加强交流与合作,定期发布项目进展与技术突破、企业的技术难题、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布与比较等。促进年轻人的成长。

加强与政府、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常态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的支持,信息共享,共同发展。多组织一些小型workshop,从更专业的角度针对性的、集中的解决本专业方面的或者企业的理论及实际难题、推动应用与进步、发展原创技术、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组织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继续推进并组织专委会系列学术活动:热等离子体技术专题研讨会研讨会,大气压等离子体专题研讨会,工业等离子体技术专题研讨会,等离子体技术在国防及航空领域中的应用等。并寻找新的形式(国家新的环保、绿色排放等政策)下的新的应用点,目前已有以下会议确定了承办单位:

第二十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4月;

第三节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由山东大学承办,4月;

第九届全国工业等离子体会议,由安徽工业大学承办;5月;

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由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承办,7月;

第六届全国低温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暑期培训班,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8月;

第十届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应用技术研讨会,由重庆大学承办,8月;

第三届全国低温等离子体创新应用青年论坛,由昆明理工大学承办,9月。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118金宝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