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活动
2.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 (2)
5. 2000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暨中学生夏令营总结 (12)
7. 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成立暨第一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纪要 (16)
10.第八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纪要(MMM-Ⅷ) (19)
12.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组2000年年会会议纪要 (21)
13. 第六届全国加权残值法及其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纪要 (21)
14.
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2000年全国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及制造技术
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2)
15. 第三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3)会议纪要 (23)
16. 华南地区力学协作网成立及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 (24)
地方学会
学术报告
返回目录
~~~~
学会活动
~~~~
2000年8月21日下午,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
全体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约80余位理事参加了会议,学会办公室人员列席了会议,
会议由洪友士常务副理事长主持。
首先白以龙理事长作了第六届理事会中期工作报告(报告附后)。报告对理事会近
两年在学术活动方面、学会的组织建设方面、力学科普教育方面、学术期刊出版及
网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
然后苏先樾秘书长汇报了“力学2000”学术大会的筹备情况,就组织情况、经费筹
集情况、资助西部代表情况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杨卫副理事长就大会的学术组织
、文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理事们普遍认为这次大会筹备得比较充分。
大会第二项是请中国力学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的2000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
人河海大学校长姜弘道教授作关于数学、力学、计算机与水工结构分析方法面的学
术报告,并介绍了江苏省力学学会这几年开展的工作。
大会第三项是理事就白以龙理事长的工作报告及学会今后工作分组展开讨论,并集
中汇总了分组会的情况。理事们同意白理事长的工作报告,并就力学学科地位及发
展、力学如何与产业工程结合、力学学会刊物和网站、力学的教育与科普、力学学
会今后的工作方向等诸多方面发表了意见。最后,白以龙理事长作了总结性发言,
并感谢理事们为学会发展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8月22日晚又召开了地方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江苏、浙江、
四川、山东、甘肃、广东、湖北、黑龙江、新疆、北京、重庆等省市力学学会的理
事长、秘书长。他们汇报了各自省市力学学会所开展的工作及今后要开展的工作,
并互相交流了学会工作经验,探讨了地方学会今后发展的方向。
8月24日下午,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听取了各位常务理事的建议,同时决定增聘
5位特邀理事,他们是:叶金福(国防科工委系统三司),李世俊(国家冶金工业
局规划发展司),朱建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九所),马兴瑞(中国航天科
技集团公司),陈一坚(西安飞机制造公司)。
白以龙
从1998年11月到2000年8月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力学学会在中国科协领导下,团
结全国广大的力学工作者在学术交流、组织建设、科学技术普及、继续教育、期刊
出版等各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促进科技进步和经
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1.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
1.1 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形成规模优势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两年来,中国力学学会围绕学科建设和
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活动。两年间,学会共组织各类学术活动36次,其中国内会议30次,国际学术会
议3次,其他学术活动3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达到2800人次,其中国内代表2550
人次,国外代表250人次。通过会议交流的论文约2500篇。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国
内同行以及中外学者间的交流,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在国内外力学界树立了良好的
形象,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特别是1999年4月由中科院力学所、中国力学学会等5家单位共同组织召开了“郭永
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与会代表300余人共同缅怀作为著名力学家、中
国力学学会奠基人之一的郭先生的丰功伟绩及他的道德风范,并由中国力学学会办
公室负责编辑出版了文集。
1.2 组织筹备“力学2000”学术会议
为了总结与宣传中国现代力学所取得的成就,研讨21世纪科技进步与力学的关系及
学科发展前景,促进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缘,加强力学在各重要产业部门高新技术
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于2000年8月22
~24日在北京召开“力学2000”学术大会。会议宗旨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并
号召广大力学工作者为我国在新世纪的腾飞贡献力量。这次大会共收录论文301篇,
即将召开的这次学术大会是力学界的一次盛会,将对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
的影响。
1.3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多种多样
学术交流要贯彻开放的方针,进一步密切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国外学术团体的关系,
加强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这是学会工作的
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力学学会长期坚持以学术 交流为中心,国内外交流并重的方
针。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主席,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力学研究所的Werner
Schiehlen教授,于1999年3月初到我国进行访问。3月8日上午,Schiehlen教授访
问了中国力学学会。白以龙理事长、洪友士副理事长、苏先樾秘书长以及IUTAM理
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郑哲敏先生等与Schiehlen教授进行了会谈。
1999年12月在深圳召开了第11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此次会议到会代表181人,其
中国外115人。此次大会内容广泛,覆盖了当前国际流体力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亚洲流体力学的研究水平,会议开得非常成功。
2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2.1 民主办会,集体领导
坚持民主办会,坚持集体领导,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学
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这是中国力学学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中国力学学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坚持每个月或两个月召开一次理
事长、秘书长碰头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在京常务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常务理
事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体理事会。而在京常务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会所做出的
重要决定,都要书面征求全体常务理事/全体理事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
的意见。
2.2 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按照自然规律,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先生,不再继续担任学会的领导职务,但他们对
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仍非常关心和支持。为了表彰他们对学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
贡献,同时能够继续得到老一辈科学家对学会工作的指导,第六届理事会重申聘请
了钱学森先生为中国力学学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聘请胡海昌、黄克智、季文美、
李国豪、李敏华、钱令希、钱伟长、沈元、孙训方、王光远、王仁、张维、郑哲敏、
庄逢甘先生为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当第五届理事会在《力学与实
践》上发表了“力学------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一文后,钱学森、钱令希等老先
生都撰写了讨论文章;而张维、郑哲敏、王仁等先生至今还经常出席学会组织的各
种活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学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力学学会还在企业界和工程界中聘请了李重庵、刘同有、沈泰等若干位专家作
为特邀理事,以加强我会与企业、厂矿和工程界的联系。在本次“力学2000”大会
上,就有来自工程界的特邀理事作有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大会报告。为进一步加
强与香港、澳门地区的学术交流,本届理事会还聘请了这些地区的知名学者章梓雄、
余同希、高赞名等作特邀理事。
2.3 成立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
本届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理事们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与产业部门的联系,
并决定成立一个相关的工作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今年3月25日在北京正式
成立了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组成以贺德馨副理事长为主任,
杜善义、王柏懿、陈福厚、钟伟芳、霍永基、吴世明、程建刚为副主任及22名委员
的工作委员会。在工作委员会中,突出了与产业结合的特点,多数委员是从事力学
专业并就职于力学与产业结合较密切的部门,同时也有国家政府部门相关的领导,
以及外企公司的专家。
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力学2000”会议上设立一个分会场,进一
步加强与产业部门的交流,并拟约请产业与管理部门的专家作大会报告;第二个工
作是拟建立工作委员会网站,建立与产业部门的联系,提供科技咨询;第三个工作
是抓紧研究并参与西部大开发。组织参与了中国科协为西部大开发而在西安组织的
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并提供了7篇力学报告。
2.4 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改选换届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换届改选工作,学会所属的20个专业委员会、23个专业组、2个直属
专业组、4个工作委员会、7个期刊编委会除1个专业组需年底才能改选 完外,其
它全部完成换届改选,一批有学术影响、有活力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各专业组织,使
力学会增加了活力。
2.5 积极参与IUTAM的各项工作
我国现有4名IUTAM理事,他们是王仁、郑哲敏、黄克智、何友声院士,由于他们担
任理事时间较长,且由于年龄原因相继提出更换人选。理事长、秘书长、及部分常
务理事在半年时间内经多方联系、沟通协商,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替换人选。
IUTAM将在2000年8月在美国召开ICTAM2000大会,将中国的投稿101篇委托中国力学
学会审稿,常务理事会又委托《力学学报》常务编委会负责审稿,常务编委会根
据ICTAM大会的要求,极其认真的进行了审稿,并如期完成,将结果报送给IUTAM组
织。该会议的秘书长来函称我国是最早完成审稿的国家之一。
2.6 评选第二届周培源力学奖
周培源基金会从1996年开始委托中国力学学会评选周培源力学奖,每两年一次,每
次1人。由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推荐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经
过三轮投票选出获奖人。第一届(1997年)获奖人为张涵信院士,第二届(1999年)获奖人
为白以龙院士,将在“力学2000”大会上颁奖。
3 普及力学知识、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3.1 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
大力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是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会科普工作委
员会多年来为普及力学知识作了大量的工作。
从1987年开始,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科普工作委员会具体承办的全国中学生力学
竞赛已办了四届。历届参赛的学生累计达6万多人。这些活动对于在青少年中普及
力学知识,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我们还首先在上海光彩中学,与上海教育部门联手,创建力学科普教育基地,并举
行了揭牌仪式。具体作法是,在每年的科技节期间,结合主题内容,开展多种形式
的科普活动。每季度安排一次以院士为主,专家、教授参加的报告团到科普教育基
地举行专题讲座和中学生座谈,优先接待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学生参观实验室,免费
提供实验场地和设备。
3.2 两岸科普经验交流与中学生夏令营
1996年在山东长岛举办的第四届中学生力学竞赛(国家教委批准),吸引了台湾新
竹高中的学生前来观摩参赛。以这件事情为契机,我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台湾有关
方面达成协议,此后定期举办海峡两岸科普经验交流会和中学生夏令营活动。
1997年7月17日,我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一行16人访问了台湾。1998年8月11
~15日台湾由25人组成的科普夏令营代表团访问了祖国大陆。1999年7月15~20日
我会再度组团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夏令营活动。2000年7月16~25日,台湾40余人
组团再访大陆,至此海峡两岸的科普交流活动和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已连续举办四届。
海峡两岸中学生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台湾年轻一代对祖国大陆的了解,
促进和平统一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3.3 组织科普书籍的出版
我会主办的刊物《力学与实践》上辟有专栏“身边力学的趣话”,专门刊载力学科
普文章,已经成为了我国力学界固定的科普园地。在钱令希、王仁、庄逢甘和白以
龙四位前任和现任理事长倡议下,从1999年开始在《力学与实践》上又开辟了“科
学家谈力学”专栏,王仁、童秉纲等的文章已相继发表,希望大家都支持,写文章,
宣传力学,推动力学的发展。
4 加强力学教育工作,促进力学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4.1 组织教育经验交流,评选优秀教师
为了加强全国高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定期举
办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同时,还进行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的评选工作。今年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将于10月在北京举行。
4.2 大学生力学竞赛
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中机械、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冶金
等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更是我国理、工科院校力学系的必修基础课,中国力
学学会从1988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每4年一次,从1996年起,这
项活动更名为“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联
合举办。这项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对各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教学的检验,受到了各
有关院校的重视。并有许多获奖学生因此而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许多学校都认为,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仅限于竞赛结果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
赛事前的准备,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他们学好后续课程大有益处。
今年的竞赛已是第四届,报名2600余人,绝大多数省份均有学生参加,并且这届竞
赛首次出现香港地区的学生报名。将在9月16日举行竞赛。
4.3 帮助提高中学教师的水平
为了提高中学生教师的力学教学水平,由我会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向中学教师作力
学知识报告。
5 出版高质量学术期刊,为繁荣力学事业做贡献
5.1 办好刊物是学会的重要任务
期刊是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是记载科学成果的载
体。中国力学学会一向重视对期刊的领导和管理,选聘最优秀的学者担任各期刊主
编。
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中文期刊有《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实验力学》、
《爆炸与冲击》、《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岩土工
程学报》,英文期刊有《Acta Mechanica Sinic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多年来,这些期刊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改进出版质量,是我国力学学术期刊的主体力量。
5.2 进入国际检索,扩大影响
《Acta Mechanica Sinci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两个英文期刊
于1996年均进入了ISI资料库的《SCI Search》和《Research Alert》。《Acta
Mechanica Sinica》还进入了ISI的出版物《Current Contents/Engineering,
Computing \& Technology》,并于1997年被收入了ISI编制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于1999年被SCI收录,成为中国被SCI收录的14个期刊之一。
5.3 受到有关部门奖励
《力学学报》的中、英文版和《力学与实践》历年来曾多次获中国科学院、中国科
协一、二等奖;1999年《力学学报》中文版还获国家期刊奖。
5.4 其它出版物
除期刊外,两年来我会还结合国内外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十几本论文集和部分专
著,为繁荣力学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6 开设网页,充分发挥学会信息中心的职能
为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与广大会员的联系,为广大力学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
务,我会从1998年就开始着手建立学会网页的准备工作。而在1998年11月召开的中
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上,许多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应建立
学会网站的建议。因此,常务理事会正式做出了加快网页建设的决定,希望能通过
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充分发挥学会做为全国力学界的信息中心的职能。到1999
年初,学会网站已正式开通。我们的网页将坚持为广大会员服务、介绍力学、宣传
学会活动的方向,力争早日成为广大会员内容丰富的信息源,成为企业界或其它学
科了解力学、国外同行了解中国力学界的主要窗口。
中国力学学会网址://www.cn100led.com。目前,网上已经设立栏目有:简
介、章程、理事会、出版物、会议通知、消息动态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
们感到网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斯刊的投稿查询,受到广大作者的欢迎,但
还有许多的工作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现。学会办公室也于今年6月份完成了内部
局域网的建设,更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7 积极完成中国科协布置的各项工作
1998年到2000年,中国力学学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完成中国科协所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
任务,其中包括:
(1) 1999年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工作;(流体力学专家崔尔杰、刘高联,实验力
学专家陶宝琪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杜善义、刘人怀、周丰峻,
流体力学专家陈矛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3) 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力学学科论文的组织推荐工作;
(4) 中国科协“国际组织后备队工程”人员的推荐工作(洪友士,顾元宪);
(5) 中国科协“英国皇家奖学金”人员的推荐工作(胡更开,林绍忠);
8 办事机构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目前正式工作人员6人(其中1
人是科协编制),返聘退休人员4人及临时工。除了学会的日常工作以外,学会办
公室还承担着4个刊物《力学学报》(双月刊)、《Acta Mechanica Sinica》(季
刊)、《力学与实践》(双月刊)和《力学进展》(季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因此
工作任务是十分繁重的。为了降低刊物出版的成本,除了编辑工作以外,办公室还
承担了上述 四个刊物的录入、排版、校对以及与印刷厂和邮局的联络等各项工作;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总体进程的不断深入,学会办事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不断地面
临各种各样的考验,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9 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开创学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21世纪即将来临,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开
展知识创新, 建设国家新体系,是摆在广大科技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大
力加强科教兴国的形势下, 学会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既要正
视困难,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会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9.1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根据学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贯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围绕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
活动,把力学工作更多地投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国家做出切实的贡献。
9.2 紧跟学科前沿
学术交流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和赶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有所为,有
所不为的原则,推动学科和高新技术的一些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倡学
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现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9.3 培养后备军和生力军
学会的各项工作都要注意发现和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
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为他们脱颖而出,勇攀科学高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9.4 竭诚为会员服务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
加入的学术性群众组织,广 大会员
是学会的主人 。我们要经常了解会员对学会的需求,竭诚为他们服务,不断增强
学会的凝聚力。
9.5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要树立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树立起自
我发展的观念,在不放松争取财政资助的同时,要积极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经
费,增强学会的实力。
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它又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背景。中国力学学会的创
始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带领
我国的力学工作者为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力学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力学界将为我国在21世纪的
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国力学的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 展示中国和世界在力学各主要领域的发
展, 探讨力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问题, 由中国力学学会发起, 并由中国科
学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渗流力学所、哈
尔滨工业大学、广州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
州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河海大学、航天工业总公司701所等24个
单位协办的“力学2000”学术大会于2000年8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征文通知发出后, 受到国内力学界的热烈响应,
共收到论文摘要近400篇。收
入文集的有301篇, 其中21篇是邀请报告, 其余的280篇是会议交流论文。文章的内容
很广泛, 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湍流与复杂流动、非线性力学、计算力学、爆炸力学
与冲击、塑性力学与本构关系、地球动力学、振动力学与振动工程、断裂力学与细
观力学、生物力学、细微观实验力学、动力学与控制、材料力学、微重力科学、智
能结构与信息材料力学、环境力学、流固耦合、渗流力学与流变学等分支学科; 这
些文章反映了力学与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能源交通、土木水利工程、
国防科技等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技术领域的密切关系。
在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
“力学2000”
学术大会按期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召开。国内近百个单位的专家、学者近300人
与会,其中有两院院士16人。
8月22日上午9:00至9:30举行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志海书记到会讲话,热烈
祝贺“力学2000”这一世纪之交的学术盛会的召开。会上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基础研
究局金铎局长的贺信。开幕式上,周培源基金会理事长王选院士向白以龙院士颁发
了第二届周培源力学奖。
会议采用全体大会、学科领域会和分组专题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力学2000”学
术大会三天的议程安排得紧凑有序。每天上午以大会报告或分领域大会报告,下午
分8个会场进行专题报告。在全体大会上报告的有:白以龙院士的“世纪之交对力学
的回顾、展望和想象”;张涵信院士的“计算流体力学中发展物理分析的几个问题”;
吴有生院士的“21世纪船舶力学面临的新挑战”;钟万勰院士的“计算力学的新进
展”;杨卫教授和黄克智院士的“世纪之交的破坏力学------从宏微观失效到力电
失效”;国防科工委系统三司司长叶金福司长的“航空发展对动力的需求”;国家冶
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李世俊的“21世纪冶金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中
国矿业大学校长谢和平的“采矿工程中的力学问题与分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
司副总经理马兴瑞的“力学与航天器工程”。分领域大会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土木水利、机械、国防等6个专题。在分领域大会上报告的
有14位学者。这次在会议作邀请报告的,既有从事学科前沿重大课题研究的专家,
也有从事工程和国防重大项目研究或组织的专家、政论政府官员;既有长期活跃在
国内各领域的学者,也有在国外学有所成并与国内密切合作的年轻学者,如斯坦福大
学的高华健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佘振苏教授和乔治亚理工大学的范镜泓教
授。在分组专题会上也展现了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力学向多领域渗透、理论与应用
纷呈的局面。
纵观这次会议,我国力学的三个新的发展特点已初见端倪:
(1) 在新千年开始之际,历史悠久的力学学科孕育着新生。很多学者已不满足于原
有的力学框架的研究课题,而开始构想新的力学问题,如在信息世界的力学,可贯注
于生命过程的力学,宏细观结合的关键通道等,人们期待着力学新曙光的再现。
(2) 应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强烈地依赖于和产业的结合。大会专门举办了技术科
学与产业结合论坛,并邀请了政府部门的两位司长做航空发动机和冶金发展等方面
的大会报告,同时还安排了5个力学与工程相结合的专题讨论会。力学在西部大开发
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大会专门邀请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先
生在最后一天闭幕大会上做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专题报告。
(3) 力学与国防建设重新成为力学研究的重点。“力学2000”学术大会设立了力学
与国防科技的大会场,组织了在舰船、航空动力、航天器、空中打击防护、飞行器、
核爆炸等方面6个特邀报告,并安排了部分力学工作者与国防科工委系统三司叶金福
司长的座谈。
科索沃战争对未来的防护工程提出什么要求?如何医治飞机的“心脏病”?从俄罗斯
核潜艇事故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成为“力学2000”学术大会的热门话题。
广大力学工作者非常关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撰写的力学学科《学科发
展与优先领域战略研究报告》在会议文集上首次公开发表,国家基金委力学学科主
任孟庆国先生在会上作了有关的补充报告,相信它对力学学科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
作用。
这次大会还要特别提出的一点,中、青年代表已占到会议代表的大多数。这是一个
可喜的现象,它标志着力学的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世纪之交,金秋季节,我们圆满地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回顾历届竞赛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中国力学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的
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首届竞赛于1988年举办,当时称作``全国青年力学竞赛''。竞
赛采用开卷方式,题目较难,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共62
人参赛,30名参赛者获各级优胜奖,2个学校获团体优胜奖。第二届于1992年举办。为
了扩大参赛面,竞赛只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基础力学课程。采用闭卷方式,在
同一时间,在全国各考点用统一试卷竞赛。参赛人数增加到830人,通过初赛与复赛共
评出各级优胜奖35名,团体优胜奖2个。第三届于1996年举办,名称改为``全国周培源
大学生力学竞赛''。 这是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同时为了和全国高校其它单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统一。竞赛人数上
升到1711人,经过初赛和复赛,最后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7名,优秀
奖14名,团体优胜奖6个。
本届竞赛组委会认真总结了前三届竞赛的经验和不足;讨论了世纪之交高新技术的
发展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我国力学教学和力学改革的现状;确定了本届大学生
力学竞赛的宗旨:提高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发现优秀力学人才,促进高校基础
力学教学。
去年10月发出的竞赛通知,得到全国高校和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同学们珍视
这一宝贵机会,将竞赛看作即将在21世纪科技大战场角逐的一个预演擂台。许多高
校则希望通过组织竞赛,使力学教学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将竞赛作为一个窗口,展示
自己的教学水平、实力与教学改革成果。各地方学会也为竞赛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从北大、清华、中科大等著名学府到一般院校,全国共25省市81所高校2752名学生
报告参赛。9月16日下午在全国各考区统一进行了初赛。在北京考区,中国力学学会
理事长白以龙院士、副理事长陈滨教授、秘书长苏先樾教授看望了参赛同学并和同
学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可以这样说,本届竞赛已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高校
中有了重要的影响,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本届竞赛试题的命题原则是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平等竞争。为了使全国各高校,
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即使灵活性、综合性强的试题,解题
所需的知识也在工科本科教学大纲内,避免了少数学校才讲授的专题内容。本届竞
赛初赛参赛人数是1738人,在北京组织了4个院校20余名教师进行了认真地评阅和审
核,由《力学与实践》编辑部工作人员仔细统分与核分,最后对可能入围的试卷进行
了再次审核。初赛结果是:团体总分第1名为680分(单位前5名得分之和), 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个人总分最高分为169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明远同学;理力单科最高分
为91分,北京大学程天锦同学;材力单科最高分为88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容伟同学。
共41名初赛优胜者赴京决赛,决出团体优胜奖6个,个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
奖20名,优秀奖30名。此外还评选了竞赛组织奖1个,地区优秀奖和单科优秀奖若干
名。对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物质奖励及清华大学出版社赠送的科技图书。此
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已向获奖同学表示,愿意录取他们为力学所免试推荐研究
生。
本次竞赛得到了周培源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
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
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力赞助,清华大学出版社赠
送科技图书,在此鸣谢。
清华大学力学系对颁奖大会给予了有力支持,中国力学学会领导,中国力学学会教育
工作委员会委员,《世纪之交力学教学》会议代表,各优胜学校领队出席颁奖仪式,
在此一并致谢。
本届竞赛组委会成员,命题及阅卷组老师,《力学与实践》编辑部工作人员为竞赛付
出了辛勤劳动,但工作难免有疏漏之处,衷心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以便把下届
竞赛办得更好。
(《力学与实践》副主编蒋持平)
第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3名)
黄明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吴志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白春荣(东北大学)
二等奖(7名)
程天锦(北京大学)
容 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孟凡辉(南京理工大学)
杨国治(同济大学)
郝文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宇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 震(清华大学)
三等奖(20名)
王立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叶 斌(同济大学)
侯 杰(合肥工业大学)
韩 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邢 飞(同济大学)
关永军(陕西工学院)
孙 鹏(同济大学)
董华林(同济大学)
涂四华(南京理工大学)
侯春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 石(清华大学)
晋智斌(西南交通大学)
张治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化峰(中国矿业大学)
赵勇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薪宇(东北大学)
沈兆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付成龙(同济大学)
白志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周迪文(北京大学)
优秀奖(33名,单位略)
何乐洽 彭 昭 吴剑敏 王立朋 胥柏香 杨素哲 张 伟
杨 勇 纪晓东 王 鑫 刘 刚 张立新 咸奎成 刘晓华
黄爱凤 王路军 谢凯麟 高 峰 周春峰 罗 晨 段 冰
张秀丽 余 为 刘新亮 李 响 胡绪腾 任士雪 段 进
李新惠 贺 永 孙 智 程 明 史可天
地区优秀奖(60名,名单略)
第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优胜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第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组织奖
江苏省力学学会
返回目录
2000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总结
七月,炎热的上海,迎来了一支和平的天使。
台湾``2000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及中学生夏令营访问团''一行35人,在团长王
仲宇先生(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副团长陈铁城先生(台湾
成功大学机械系教授)率领下,于2000年7月14~24日访问了大陆。上海效能大学
美丽的校园,是接待台湾代表团及夏令营的营地。
在大陆期间,11名教师参加了海峡两岸科普交流会,进行了为期7天的力学科普和
教育工作的经验交流,24名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的中学生参加了在上
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办的“2000年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访问团在
沪期间还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参观了浩然高科技大楼,建筑与工程力学实验室等,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力学科普实验基地------上海市光启职业学校,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参观了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宋庆龄故居、东方明珠
广播电视塔、陆家咀、金桥开发区等上海市著名市政建设,观赏了外滩及南京路迷
人的夜景。
会议期间,还安排去江南水乡------青浦曲水园、朱家角古建筑、同里古镇参观访
问,参访了吴江市科委,受到吴江市市长盛情接待,21日会议结束后,组织台湾代
表团一行50人(附加台湾大学土木系1名教授,15名博士、硕士、本科生)赴安徽
黄山观光。访问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亲切的接待。
7月14日,台湾代表团因机票原因,比原计划提前一天来到上海,由中国力学学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韦林教授、副秘书长陈云芳、夏令营营长陈凌、上海交通大
学建工学院朱本华教授,早早地就来到了虹桥机场,等候来自宝岛的贵宾,访问团
刚到上海就受到热烈欢迎,在机场大厅,打出了``热烈欢迎2000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
交流会代表团''的欢迎横幅,上海交大女大学生乐玲玲向团长王仲宇教授及学生代
表赠送了鲜花,并一起合影留念。
7月15日为了让提前一天来访的35位台湾师生能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上海多一份
了解,我们安排了一辆空调大巴一早就从闵行夏令营地出发,去上海美术馆参观,在
馆内,台湾师生饶有兴趣地从一楼到三楼,认真仔细地观赏中国近代画家的优秀作
品,师生们惊叹画师们的造天之作,留连忘返在展厅。
7月16日下午,海峡两岸中学生夏令营在交大闵行校区举行开营仪式,来自台湾24名
中学生及大陆21名中学生共45人参加本届夏令营,组织这次夏令营活动的是上海交
通大学建工学院5位大学生。从1998年起,我们就试图引进台湾的高校举办中学生夏
令营的模式,一改大陆的以教师为主的举办的模式,大部分的工作由大学生来完成,
这样能更突出年青人的特点,将活动搞得热烈奔放。同时,对大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难
得的锻炼机会。
7月15日前,上海进入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致使夏令营的准备工作碰到一定的困
难,原定夏令营营员全部住闵行学术中心的空调大教室,在上海交大副校长沈为平的
直接关心下,由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张世民批示,希望交大各个部门对本次海峡两岸夏
令营给予最好的安排,交大达通公司总经理张冬平亲自联系闵行学术中心安排接待
好这次夏令营,学术中心总经理杨晓凌,商务中心朱布裔经理等冒着酷热的大暑天,
为使海峡两岸中学生在上海交大住得舒服,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硬是把原来的10
间教室,装修成带空调豪华的宾馆式客房,7月14日,从机场接来的台湾老师,他们受
台湾学生家长的重托,极不放心大陆接待台湾学生的住房条件,他们跟随来到闵行学
术中心,看到如此舒适的生活条件,连连赞叹,条件太好了。
夏令营从7月15~20日,历时6天,在此6天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7月16日上午,
举办了力学知识竞赛,45名中学生进行角逐,本届竞赛的命题由三位上海市中学物理
特级教师主持命、审题。整个试卷得到海峡两岸师生的赞扬,一致评论,符合大纲,
切中要点,照顾面上。夏令营用了四个半天的时间进行实验的活动,16日下午做了力
学实验,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流谱显示实验,简支梁的固有频率测试,17日下午做
了电工实验,19日上午进行汽车工程、汽车装配实验,下午在数学楼参加应用数学
实验,在夏令营中安排了力学与生活的科普学术报告。参观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
桥开发区,同济大学地震模拟实验室、风洞实验室,访问了交大附中,参观东方明
珠电视塔、上海博物馆、安排了各种各样的集体文娱活动,使本届夏令营办得更具
特色。
7月16日,海峡两岸的力学科普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2000年海峡两岸力学
科普交流会的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韦林副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沈为平教授致开幕词,中国力
学学会副理事长方如华教授作五年来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活动的回顾发言,台湾
代表团团长,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王仲宇作了发言,双方对几
年来海峡两岸力学学术交流的形式给于高度评价。
会议确定2001年7月下旬将在台湾举行第六届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及中学生夏
令营活动,由台湾力学学会与台湾大学工学院举办。
在交流会上,两岸力学科普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科普经验交流和座谈,大陆代表南
京航天航空大学吴文龙院长着重介绍了江苏省这几年来如何组织近万人参加航空一
日旅夏令营,使这项活动得到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的拥护,浙江省代表杭州电视
大学吴浩然教授介绍了如何在该省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北京市代表北京林学院森
工学院前院长鹿振友教授介绍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工作开展的情况,台湾方面交流
了台湾科普教育的体系,中学教育的最新动态以及台湾学生课外论文评比与课外力
学展览品的比赛状况,大陆中学教师也介绍了大陆这几年教材及教学改革的情况,引
起了台湾代表团的很大兴趣,交流会热烈的气氛,常常超过了会议时间,两岸代表还
不愿意结束交流。
结束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7天行程后,应台湾代表团的要求,在接待代表团行程活动
中,安排了上海-黄山的参观游览活动。
总结此次接待台湾代表团的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1.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和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的活动是一件非常有
意义的事, 至今已举办了五届,而且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通过五年来,分别在大陆
和台湾举办的五届两岸力学科普交流和中学生夏令营,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增强了两
岸科普工作者的信心,为共同创造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当
前改善与台湾的关系,推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
的大业角度,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应继续下去的。
2.台湾的青少年学生是最佳的工作对象。此次来访的师生中高中学生占大多数,25
名高中生都是第一次来大陆,他们对上海及黄山的印象很好,这样就为日后的沟通和
联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次6天夏令营活动中,上海交大发挥了主人翁精神,
从一开始的策划到夏令营结束,由力学科普委员会副秘书长姜楫教授亲自挂帅,为
参观实验室作前期准备,尤其是精选的5位建工学院的大学生,真正负有爱心与责任
心,关心每一名营员,天天要到晚上1~2点才睡觉,为了使45名中学生在夏令营中吃
得香、睡得好、玩得愉快,身体健康,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他们的辛勤工
作,两地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在刚接触时,大家都有陌生感,但很
快就互相融为一体,他们互相交流竞赛、学习、生活体验,在寻宝活动、师生联欢
会上、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双方学生都载歌载舞;他们共同举行足球、蓝球比赛。
在惜别晚会上,大家更是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为以后进一步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上海这个美丽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飞速发展的事实是吸引台湾来宾的基础。
上海的发展,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对台湾同胞更具吸引力。这次访问我们安
排参访设在金桥开发区内中美合资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在高级顾问王伟垂的
陪同下,两岸师生们观看了别克轿车生产流水线,惊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平地而建
成具有世界先进的轿车生产基地,在参观后的交流会上,两岸师生提出了很多技术性
的问题,通用汽车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及总师全部作了解答。富有意义的是通用一位
产品工程部的经理是台湾人,他说,上海通用是个具有挑战性的企业,在这里有应用
不完的知识和技术,也能学到世界上最新最高的技术,希望台湾及大陆学生以后能加
盟通用。两岸师生在生产的第一辆别克轿车及最新型的别克两用车前纷纷留影。
4.风景秀丽的黄山是吸引台湾代表团的另一法宝。1998年举办第三届时,台湾方面
就提出最好组织赴黄山考察参观。此次黄山之行,是委托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全程
安排的,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14名大学生、博士生、一名教师都是几次来函,要求共
同参加,可想黄山在台湾人民心中是向往已久的地方,一位大年龄的博士生说:我们
从小学的课本中就知道中国的黄山,这么多年来我工作忙忙碌碌,在事业上很有成
就,现再返校充电、读博士生,想不到今年暑假能有机会来黄山一游,感谢中国力学
学会的精心安排。在黄山西海山峰上,台湾师生纷纷争购同心锁,亲手刻上心愿,全
家的名字,把它锁在山峰上,他们说,我们把一颗心,美好的愿望锁在大陆。登黄山一
次不够,一定要带全家再来,台湾同胞纯真的真情表露,令人感动。更坚定了我们做
好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决心。特别是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两岸的发展,一国
二制的推进与实现,具有深远的影响。
5.国家中台办,中国科协台办、上海市台办,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的指导与支持
是做好接待工作的前提。解决接待台湾代表团的经费是项艰巨的工作。在上海交大
副校长、力学科普委员会主任沈为平教授的周密安排下,由交大校友赞助经费不足
部分,才使整项接待工作顺利开展。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对这次海峡两岸的活
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交大台办的同志在接待之前,就与力学科普委员会同志
一起,确定了整个接待工作的指导方针,实施方案。
展望2001年,将在台湾举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及中学生夏令营活动,
在总结已举办的五届力学科普活动的基础上,一定能再创新意,达到更深层次的交
流。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
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承办的全国青年力学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
月21~24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共50多
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冯伟教授主持,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
一、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亲临了开幕式并对国内青年一代力学工
作者作了重要讲话。上海大学副校长周哲玮教授代表上海大学致欢迎词,青年工作
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顾元宪教授致开幕词。会议共收到论文
或摘要近50篇,有40多位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报告内容涉及一般力学、固体
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各个领域以实验为主的有关前沿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
基础理论和当前国内外热点课题的研究前沿成果。
在本次会议上作学术交流发言的部分青年教授有:方岱宁(先进材料力学行为研
究)、贺鹏飞(非理想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武建军(Moon磁悬浮系统的混沌特
性)、程玉民(相似边界元法)、姚磊江(疲劳损伤过程的能耗测量)、励争(小
波变换理论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翁培奋(微型飞机的气动力特性分析)、姚大
康(咽腔呼吸系统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陆利蓬(逆压梯度作用下湍流边界层相
干结构的理论分析)、郑伟涛(赛艇实航测试与划船技术评定标准)、刘宇陆(湍
流逆扩散理论与实验研究)、孙国(水容器在倾斜和振动过程中非线性浅水波辛理
论和实验方法)、亢一澜(实验力学在力学研究中的实践与思考)、顾元宪(学科
交叉研究------关于力学研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王铁军(高分子材料断裂与增
韧)、王世斌(复合材料实验研究)、白树林(微型实验机研制与应用)、何吉欢
(一种建立变分原理的新方法)、王来贵(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红外测试研究)、
凌祥(高温构件区域变形长时测量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樊瑜波(生物力学的几
个研究)、卢炽华(结构入水冲击的流固耦合效应)、仲政(形状记忆合金相变带
传播的非经典夹杂模型)、陈巨兵(三方向光栅的制作及其在云纹法测试残余应力
等中的应用)、李林安(血管支架有限元分析)、王建华(网格加密技术及其应用)
、陈鹏万(一种颗粒高度填充复合材料的细观损伤及拉伸变形破坏)。
同时,全体与会代表还进行了专题讨论,专题讨论题目包括:国内各主要高校的力
学研究现状;力学学科的前沿课题和发展动态;科学研究中的经验和心得;力学学
科发展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力学学科申请情况;对青年力学学
者学术活动的建议等等。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收获很大,值得继续举行
这样的学术活动。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本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的第一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由顾元宪教
授主持,讨论研究了今后的工作。会议建议每年召开这样的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初
步确定明年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青年力学与材料科学学术会议。
会议的最后一天,由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兴明教授主持了闭幕式,闭幕式
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主任孟庆国博士报告了近几年力学学科的基
金资助情况,并提出了当前基金申请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主要资助方向,令所有
代表颇多收益。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方岱宁教
授、和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主任杨亚政同志分别介绍了学会最近的工作重点,强调
青年力学工作者的学术活动是理事会特别重视的一项内容。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翁培奋教授最后对本次会议作了简要总结,认为会议已
达到了预期目的,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力学学会的有力支持,感谢上
海大学力学研究所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付出的辛勤工作。
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北京应用物理与
计算数学研究所承办的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成立暨第一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
于2000年10月24~28日在江西南昌市顺利召开。
大会有5篇邀请报告,并收到60篇论文,与会代表54人,其中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主。
总参工程兵三所工程院院士周丰峻研究员、中物院原党委书记任益民研究员、爆炸
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段祝平研究员、华北工学院分院张翠梅副院长参加了大会。
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礼立教授派代表沈雄伟博士参加会议,指导工作。
在大会开幕式上,段祝平研究员受力学学会委托并代表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和王礼
立主任祝贺第一届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正式成立和大会的顺利召开。他希望成员单
位紧密合作,在完成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任务同时,积极推动计算爆炸力学学科的
发展与建设。嘉宾代表周丰峻院士祝贺专业组成立,对于首届计算爆炸力学的组织
和规模表示赞赏。提出爆炸力学各专业组都有大量的数值计算研究课题,需要与计
算爆炸力学专业组合作,为四化和国防工业做贡献。
会议期间,10月23日和24日晚上,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召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由
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组长秦承森研究员介绍了专业组及大会的筹备情况。然后专业
组成员就如何开展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的工作,推动专业学科的建设进行了热烈的
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
(1) 在2002年召开第二届计算爆炸力学会议,暂定北京理工大学承办。
(2)
为推动学科发展,应该把大型学术会议与小型专题研讨会紧密结合,交错进行,
并建议将“复杂介质侵彻计算”做为第一次讨论专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3)
学术会议的持续召开和规模的扩大,需要适当的经费支持。专业组认为:在适
当提高会议费和资料费,以会养会作为主要的经费途径外,还要广开财路,争取一
些单位的资助。
与会代表认真地听取了学术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五个大会报告给予了积
极的评价,认为很有启发和收获。代表们认为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讨论热烈、
深入、认真。
代表们的报告有许多是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水平的,更有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达
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当然,也有许多工作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专业组将把
大会的优秀论文推荐给国内力学的核心刊物。
专业组和会议全体代表感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对这次大会的积极赞助,感谢江西省科协对会议的顺利召开所给予的帮助。
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举办,由
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于2000
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召开。
会议于10月21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技大
学党委书记汤洪高教授,总装备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张耀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复合材料专业组组长毛天祥研究
员,中国科技大学夏源明教授等主席团成员,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教授等著名
学者、教授、专家和会议代表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秘书长夏源明教授主持,大会
主席杜善义院士致开幕词;汤洪高书记代表科大致欢迎词; 张耀理事长介绍了即将
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复合材料大会(ICCM-13)的筹备情况;表达了我国复合材
料界一定要办好国际会议的决心;四个举办学会的代表分别作了四个大会报告。
与会代表共有170人,分别来自航空、航天和其他产业界,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其他科
研院所,来自高等院校;共宣读了148篇论文。本届会议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了论文集,文集共收录论文182篇;这些论文涉及原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
复合材料,陶瓷基和碳基复合材料,纺织和编织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
材料,复合材料修补和连接技术,复合材料性能表征和测试技术,复合材料力学和结
构分析,综述和应用等。与会代表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
短,体现了浓郁的学术气氛,真正起到了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事业的作用。
本次大会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年轻代表的比例显著增加,这标志着已经有越来越
多的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加入复合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行列,且不少人已经成为
很有成绩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及更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的与会不仅给本届大会带
来了青春的活力,而且也给我国复合材料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希望。
本届大会显示了我国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新成就,同时必将对我国复
合材料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复合材料研究与先进国
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会议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复合材料的实验研
究;2.原材料研究,特别是纤维的研究;3.成型工艺控制和智能化;4.复合材料性能/
价格比的提高;5.复合材料应用向民用领域的扩展;6.复合材料的修补技术;7.多功
能复合材料中,结构与性能以及与环境的耦合问题;8.复合材料的数据库和评价技术。
全体与会代表感谢中国科技大学领导对大会的重视与支持。
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将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并由天津大学承办。
第六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于2000年5月21日至25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
本届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二
军医大学承办、上海市力学会协办。会议开幕式由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姜宗来教授主持,专业委员会主任陶祖莱教授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
和俞梦孙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中国力学学会、上海市力学学会的
领导和代表以及第二军医大学校长李家顺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会议共收到投稿125篇,全部刊登于《医用生物力学》2000年15卷第2期。参加会
议的代表90余名,报告学术论文70余篇。在本届会议上作大会专题报告的有:杨桂通教
授的``几种组织与器官的非线性动力学简化模型'', 陶祖莱教授的``组织工程中的
生物力学问题'', 朱承教授的``The kinetics and mechanics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李仁师教授的``Biomechanical roles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戴克戎教授的``骨折内固定与应力遮档效应'', 席葆树教授的``交变应力对植物细
胞膜结构和功能作用的研究'', 姜宗来教授的``应力、动脉重建和生物力学特
性'', 陈槐卿教授的``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和蔡绍皙教授的``应
力-生长关系研究:细胞、支撑介质及相互作用''。 对此与会者反应强烈。
本届会议学术气氛浓厚,交流讨论活跃。会议交流的论文涵盖了心血管生物力学、
骨关节生物力学、细胞生物力学、组织工程等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层次从器
官、组织、细胞到分子;研究热点除了传统的骨、软组织生物力学外,已集中到应
力-生长、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等方面。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生物力学这一新兴学
科,已将力学与生物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次会议
是我国生物力学界在21世纪的第一次盛会,对推动我国生物力学事业的发展将具有
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对第二军医大学的成功组织工作,对姜宗来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为会议所付
出的巨大精力和艰辛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生物力学`十五'发展战略研讨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
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朱承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学科主任
孟庆国、靳征谟参加了讨论。参观了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会议还决定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会议将于2003年召开,地点待定。
由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广州中山大学应用力学
与工程系和广东省力学学会主办,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协办的
第八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MMM-Ⅷ)于2000年11月11~13日在广州中山
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位代表参加
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广州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主任陈树辉教授主持,播放
了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顾问钱伟长院士专门为此次会议召开发
表的录音讲话,专业委员会主任程昌钧教授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教授、
刘高联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广东省科协主席谢先德教授、
书记钟世伦教授、广东省力学学会秘书长汤立群教授、香港地区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梁以德教授、中山大学理工学院院长许宁生教授、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代表
孙明光教授到会致词并表示祝贺。大会共收到论文100余篇,收入论文集85篇。在
会上做报告的代表共50多人次。论文及报告的内容涉及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
力学、一般力学,以及工程力学等各个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当前的热点课
题等不同的层面,反映了非线性力学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也反映了现代数学
和力学的结合在某些领域内的新进展及对解决学科前沿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应
用。这些成果充分体现在大会报告及分组报告中。
16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报告,他们是钟万勰院士(结构力学与自动控制的模拟理论)、
刘高联院士(动态差分变换及其对最优控制论和变分原理的应用)、郑泉水教授
(非均匀材料的力学------基本概念、进展和前沿问题)、陆启韶教授(时变分岔
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梁以德教授(Imbedded Multiplier Method for
Integrating the Constrained Multibody Hamiltonian Equations)、丁皓江教
授(状态空间法应用的若干进展)、吴学谋教授(泛系数理缘悟)、吴长春教授
(断裂评估:界限定理、有限元对偶分析及误差估计)、郑晓静教授(风沙与沙尘
暴运动机理的研究现状和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王敏中教授(各向异性弹性力学
的Stroh理论及其推广)、李继彬教授(Bifurcation of Periodic Solutions of
Equivariant Polynomial Vector Fields)、黄永念教授(双涡环流场的拓扑结构
分析)、罗恩教授(动力学基本原理及其推广)、霍永忠教授(形状记忆合金不同
温度下应力-应变滞后的数学模型)、戴世强教授(PLK方法及符号运算)、张鸿庆
教授(数学物理中的变换方法------新世纪的易经与微积分);同时进行了3个分
组报告。到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反映这次会议收获很大。
会议期间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研究了今后的工作,会议建议2002举行第四
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即:ICNM-Ⅳ,前三届举办时间分别为1985, 1993, 1998
年),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负责筹备;还建议于2003年召开
第九届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学术会议(MMM-Ⅸ),由太原理工大学负责筹备。
由中国力学学会直属激波与激波管专业组主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
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激波和激波管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8日至11日在北京昌平
召开。来自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工
程物理研究院、总参工程兵等部门和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共十三个单位、五十三名
科技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上,韩肇元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激波管直属专业
组作了讲话。他回顾了我国有关激波和激波管研究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发展历程,
展望了新世纪条件下该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肯定了激波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
果和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后,按照国际会议
的形式进行了大会交流,佐宗章弘、韩肇元、司徒明、吴颖川等四位国内外代表做
了大会特邀报告。整个会议交流了47篇报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自上次会议以来,
国内激波和激波管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新进展。
我国的激波和激波管研究在航空、航天、国防以及其它工业和民用等需求的推动下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这次会议交流的内容包括爆炸波与复
杂物体或介质(界面)的相互作用、热力学非平衡和高温化学反应非平衡、超声速
燃烧、冲击伤及其防护、复杂流动的测量以及新实验方法研究等等。从理论、实验
和数值计算三个手段互相结合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国内现有的脉冲型实验设备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军事和民用方面的爆
炸及其防护以及冲击伤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我国的爆轰驱动已处
于国际领先水平,组合型设备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高温、高速、多相等复杂流动的诊
断和测量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反映了我国地面模拟能力的提高以及实验设
备的建设和测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方面,计算软件正
在向集成化工程应用方面发展。例如,对三维、复杂几何条件和运动边界、多相多
组分、带化学反应、热力学非平衡、高温化学反应非平衡和非平衡电离流动等一些
复杂问题的分析和模拟,飞行器复杂流动的求解和分析等都很有特色,并为我国高
超声速飞行器和各种在研型号的气动力和气动热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新的贡献。
本次会议特点是,年轻的科研队伍已基本形成,他们在老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下,研
究工作获得了显著进展,有能力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本次会议的另一个特点
是,涉及的研究工作范围广泛,内容深入,不同学科间以及理论和实验的结合进一
步加强,研究水平上了新台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次会议邀请了国际同行参加
并进行了国际会议形式的交流,促进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在会议的闭幕式上,各单位代表交流了各自的科研选题的应用背景与学术特色。对
共同面对的激波与激波管学术领域的未来给以期盼与展望,认识到这一学术会议对
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决心把它坚持下去并办得更好。
会议协商决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2002年第十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讨论
会。
返回目录
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组2000年年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组2000年年会于2000年10月15~20日
在成都市召开。
中国力学学会
塑性力学组组长徐秉业教授和中国力学学会前常务理事杨桂通教授、
杨挺青教授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西南
石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广州第
一军医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单位的近四十余名专家和学者出席
了会议。
会议论文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弹黏塑性本构关系,塑性动力学,非局部本构理论,
生物力学,塑性力学,及它们在金属加工、采矿、高层建筑隔震、近海结构工程、
结构变形的分岔与混沌等领域中的应用。论文与专题报告共40余篇。大会除了最新
研究进展报告外,徐秉业教授还针对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教育与创新问题作了发
言。会上对所宣读的论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期间正值中国力学学会前常务理事杨桂通教授七十华诞。杨桂通教授对我国弹
性力学、塑性力学,特别是塑性动力学,以及生物力学的发展与教育方面作出了突
出贡献,为提高我国的力学水平作出了贡献,与会代表举行了庆祝活动,决心以杨
桂通教授为楷模,为把我国的塑性力学、塑性动力学的研究与教育工作推向更高的
水平而作出努力。
塑性力学组副组长梁乃刚教授作了会议的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次会议所宣读的论文
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在塑性力学方面又作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特
别是许多研究成果得到了成功的工程应用,这一点是很值得提倡的。
西南石油学院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学院领导还拨专款支持
本届会议,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会议对西南石油学院的领导和袁祥忠教
授为会议所作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根据第五届全国加权残值法学术会议纪要,遵照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计
算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全国加权残值法及其工程应用学
术会议于2000年8月25日~27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2所召开。全国加权残
值法及其工程应用协作组组长、702所邱吉宝研究员主持会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
究院702所所长郎德民研究员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杜庆华教授,中
科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教授向大会致词。中科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长白以龙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研究员应邀向大会表示祝贺。徐次达先生也
向大会表示祝贺。出席大会的还有702所党委书记管荣建同志、科技委主任周锦扬
等同志。
大会特别邀请中科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教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
部吴德龙研究员、浙江大学丁皓江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赵国景教授、长安大学夏永
旭教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2所邱吉宝研究员向大会作学术报告,内容涉
及随机振动计算方法、柔性多体动力学、层合压电板的振动问题、哈密尔顿原理与
加权残值法、公路隧道中的力学问题、结构动力学中的加权残值法等,信息量大、
水平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大连、上海、杭州、成都、武汉、西安、苏州、长沙、南京、
南昌、天津、北京等全国各地十几所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共60余人。其中年龄最
大的80多岁,最小20多岁。会议由邱吉宝研究员致闭幕词。
本次会议大会报告和论文交流近30篇。会议入选论文以《强度与环境》增刊形式出
版,共刊登论文54篇。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中华航天博物馆,以及702所的综合环境、振动、噪声、
热试验室。702所郎德民所长向代表们详细地介绍了各个试验室的主要特色及目前
承担的相关课题,引起了代表们的极大兴趣,为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之间的进一步
技术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702所管荣建书记全程陪同代表参观。
代表们一致衷心感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2所的领导及同志们为会议提供的
优良会议条件、生活条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特别是702所郎德民所长、邱吉宝研
究员,他们为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最后,会议决定:
1. 委托南昌大学筹备第七届全国加权残值法及其工程应用学术会议,于2003年4
~5月间在江西井岗山召开,并报请中国力学学会审批。
2. 会议推举南昌大学扶名福教授任新一届加权残值法及其工程应用协作组组长、
长安大学夏永旭教授、同济大学邓长根教授任副组长。同济大学徐次达教授、702
所邱吉宝研究员任顾问。
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2000年全国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
及制造技术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 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2000年全国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及
制造技术学术年会”,即第十届学术会议,经过一年的充分筹备,于2000年8月15
~18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
参加本届学术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教授、
高级工程师、学者、专家、科技人员共50余人,全国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庆
和教授和许耀铭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20多篇,经过审核,有111篇被录用,论文集由《机床与
液压》杂志以增刊形式出版。
论文集内容涉及光机电液一体化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也涉及本学科前沿研
究领域及交叉边缘学科,还有不少论文是流体动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成功应用的宝
贵经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推进高新技术进步和本学科发展,起到
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议于16日上午正式开幕,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房彦伟教授主持,主任委员刘
长年教授致开幕词,副主任委员袁子荣教授作学会工作报告。接着宣读论文,由副
主任委员唐中一教授主持。大会宣读的论文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长年教授的
“KH液控太阳能光电水泵”,哈尔滨工业大学姜继海教授的“二次调节静液压传动
系统分段PID转速控制及其试验研究”等7篇。
下午分组宣读论文,与会代表都踊跃发言,进行了学术交流,学术气氛十分浓厚。
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第四届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了委员会的组成原
则, 以及召开专委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和召开2002年学术年会的工作安排等。
本次会议由昆明理工大学承办,湘潭工学院协办。
会议是成功的, 达到了预期目的。
返回目录
第三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3)会议纪要
第三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3)于2000年10月13~15日在重庆大学隆重召
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南方11个省市(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四川、福建、
安徽、湖南、河南、湖北、广西)和北京、东北地区的80多位代表,重庆大学党委
书记祝家麟教授、原重庆大学副校长杨绪灿教授和陈景秋教授、原重庆大学力学系
主任张汝清教授和张培源教授、重庆大学知名教授雷亨顺、汪礼顺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重庆大学武建华教授主持,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主任、河 海大学卓
家寿教授致开幕词、并宣读了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袁
明武教授发来的贺信,重庆大学党委书记祝家麟教授和重庆市力学学会理事长陈景
秋教授分别代表重庆大学和重庆市力学学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北京大学王
敏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正兴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徐兴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了精彩
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热烈的欢迎。
本次大会收到论文100多篇,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67篇,会议开得认真、活跃,气
氛热烈,讨论深入,论文总体的质量和水平明显高于前两届学术会议。此外,本次
会议论文覆盖学术领域也有所拓宽,增加不少新的内容,如数值分析新理论、新模
型、新方法,材料的细观与宏观本构研究,智能材料结构分析、动力学与控制,结
构的拓扑优化,流固耦合,多类不确定因素的结构可靠度正反分析,复合材料力学,
温度损伤断裂,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MSC公司代表李晓峰经理还在会上介绍了
一批最新软件的功能及应用。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总结了两年来的工作。
初步确定了2001年召开工作会议和2002年召开第四届学术会议的内容、时间和地点。
为了加强华南七省区力学界学术交流,以提高力学学科面临21世纪新挑战的应战能
力,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事业服务,华南七省区力学学会负责人于1999年8月25日在
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刘人怀教授、湖南
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傅衣铭教授,湖南省力学学会秘书长代表雷勇年博士、广东省
力学学会理事长孙明光教授、海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缪加玉教授、贵州省力学学会
副理事长钟蜀晖教授。云南、广西、江西力学学会的负责人因工作忙未能到会,但
通过传真、电话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支持。会议通过如下决议:
建立《华南地区力学协作网》,主要工作内容:
1. 每年召开一次华南七省区力学学术年会。同时,也可按需要召开专题学术会议。
2.会议内容包括力学学科各个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及新观点;力学
在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力学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成果及多媒
体成果。
3.学术会议由各省区轮流主办,负责召集会议,出版正式的论文集或专刊。
4. 第一次会议由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主办。
时间:2000年7月26~28日。
地点:广州,暨南大学。
5. 《华南地区力学协作网》设立组织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其委员主要由七省区力
学学会理事长和秘书长担任。组织委员会挂靠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组织委员会组成名单如下:
主 席 刘人怀
副主席 傅衣铭
委 员 孙明光 周建平 杜家瑶 缪加玉 扶名福 何天醇
韦树英 张若棋 黄小清 周益春 黄 海 唐国金
陈弈柏 李泉珍 韦读修 屈本宁 蔡文豪 王
按照上述决议,华南地区力学协作网第一次学术会议如期于2000年7月26~28日在暨
南大学召开。来自广东、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协作
网主席刘人怀院士致开幕词,介绍了成立华南地区力学协作网的过程及目的、意义。
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吴仰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这次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
贺。
本次会议出版了《应用力学研究与实践》论文集,收集论文62篇,内容涉及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理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爆炸力学、实验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等领域
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反映了华南地区力学工作者在应用力学研究和力学课程的
改革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大会邀请了北京大学力学系王敏中教授作了关于《弹性
力学的扩展》的专题报告,有30多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通过这次会议不但进行了广
泛的学术交流,而且增强了各省区力学工作者的联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经协作网协商决定:第二次学术会议将于2001年11月在湖南长沙湖南大学举行。
~~~~
地方学会
~~~~
广东省力学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决定,广东省力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于2000年7月26日在暨南大学举行。大会首先由第四届理事长孙明光教授作了第四
届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秘书长黄海副教授作了第四届理事会财务报告,然后大会
投票选举了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
出席广东省力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共83名,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选举出徐建国等45名理事,并由出席会议的31名新当选理事选举了徐建国等22名常
务理事,还选举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名单如下:
理事长:黄培彦(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理事长:张湘伟(汕头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理事长:陈树辉(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
秘书长:汤立群(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工程中心主任,副教授)
会议还推举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为本学会名誉理事长,历任
理事长为本学会的名誉理事。
代表大会之后,广东力学学会还于7月27~28日举办了本年度的学术报告会暨华南
地区力学协作网第一次学术会议。来自广东、湖南、广西、江西等地的代表对当前
力学学科的最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发表论文62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时间 | 内容 | 主讲人 | 地点和联系人 |
2000.3.10---11 | 三维可压缩边界层转 | 马斯洛夫研究员 俄罗斯西伯利亚流体力学研究所 |
天津大学姜楠副教授
|
2000.3.20---22 | 大型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东北大学等 | 天津大学叶敏副教授等 |
2000.3.21 | 力学学科发展与基金申请 | 孟庆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力学学科主任 |
天津大学叶敏副教授等 |
2000.4.15 | ANSYS有限元软件及应用 | 张敬宇教授等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 叶金铎副教授 |
2000.5.17---18 | 大阪湾的水污染数值预报及其对策 | 中迁启二教授 日本大阪大学 |
天津大学 姜楠副教授 |
2000.6.15---16 | 流体力学中数字图像测速(PIV)技术及可视化研究 | 张金钟博士 美国摩托罗拉有限公司 |
天津大学 姜楠副教授 |
2000.6.29 | 高维动力系统有界稳定性量化分析 | 薛禹胜院士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所 |
天津大学 叶敏副教授 |
2000.9.30 上午 8:30 |
传达北方七省市学术会议及全国学会理事会会议简介及精神 | 杨海元、佟景伟教授等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8楼材力实验室王世斌副教授 |
2000.9.16 | 第四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 学会主持人:赵志岗教授、王世斌副教授 | 考场:天津大学西阶201 王世斌、贾启芬副教授 |
2000.10.21 | 面向中学老师:参观实验力学研究室研讨海峡两岸科普夏令营等事宜 | 佟景伟教授、李林安副教授等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 李鸿琦教授 |
2000.11.18 上午8:30 |
超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动态响应与模态分析 | 李林安副教授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16楼126室 王世斌副教授等 |
超高层建筑结构在风载、自重载荷下的有限元分析和模型实验 | 毛毳副教授 天津城建学院 |
||
2000.11.25 | 力学课程多媒体课件研讨与展示 | 主持人:徐光文教授天津城建学院 | 天津大学 王燕群副教授等 |
2000.12.23 | 纳米材料力学性质及测试技术 | 李鸿琦教授等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 王世斌副教授等 |
返回目录
~~~~
学术报告
~~~~
2000年夏访美,收获颇多 ,现将他们给中国力学学会总结刊登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中美两国NSF的联合资助下,我们曾于2000年1月28日~3月26日的2个月期间访问
了美国多所大学,若干著名工程单位以及美国国家基金会(NSF)总部。并已经作了书
面汇报。最近(2000年6月28日~7月30日)的一个月内我们再次访问了美国的6所著
名大学和2所著名工程单位。这次访问还受到了《211工程》通过大连理工大学工业
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部分资助。现将这次访问情况汇报如下:
访问的背景
1998年11~12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的资助下,我们曾出访了著名的15所
美国大学和3家工程管理或咨询设计单位,将在基金项目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与美国著
名的专家教授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取得了积极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也是美国
国家科学基金会长期以来资助的项目。我们那次访问对于提高双方的研究水平是有
推动作用的,看来确实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关注。经过双方的进一步协商,美国NSF
决定以``High efficiency computations in seismic analysis and vibration
control of structures''(结构抗震分析和振动控制的高效计算)为交流题目,资助
我们更深入地与美国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具体通过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
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的多领域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MCEER)
执行此项合作计划。访问日期为3个月。鉴于钟万勰在国内工作很多,难于连续
3个月在国外访问,所以原先已利用寒假春节出访了2个月,现在是利用暑假时间完成
余下的访问任务。
访问各单位的情况
1.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简称UCI)。 该校
机械系教授杨振南(J.N. Yang)接待我们。他在结构控制,随机振动等领域发表了大
量论文,在国际上名气很大。与钟、林都有较接近的学术兴趣。由于正值大学放暑
假,杨因难于为我们安排学术报告会表示歉意。但是双方涉及随机振动,随机结构,
振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术讨论,对于彼此加深了解也是颇有好处的。杨教授在理论
上颇多建树,但是对于数值方法并不十分讲究。其实这对于工程实用是很重要的。
在这方面,我们与他之间有不尽相同的看法。
2. 亚里桑那大学(Arizona Uviersity, 简称AU)。 这是美国最出名的大学之一,也
是亚里桑那州首屈一指的大学。邀请我们访问的是系统与产业工程系教授王飞跃
(F.Y. Wang)。 该教授四十多岁,已经在固体力学和智能控制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
目前是《国际智能控制与系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trol
& Systems)国际学术刊物的主编,《世界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丛书(Serie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 Intelligent Automation)主编。在美国学术界和该大学
都有很高的声望。现还兼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
主任。由于他对于力学和控制都十分内行,与钟万勰有共同的特点,所以交流得比
较深入。其实他在20年前就在浙江大学听过钟教授讲学。双方都对彼此的工作十分
认同。他在中美两国都申请到很多研究经费,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实验室。他带领我
们去各实验室参观,亲自讲解。其中包括他所承接的国内家电企业的智能控制与系
统工程开发项目,并由他的博士生演示了部分软件成果。
3.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jia, 简称USC)。这是排名全美
前50名的著名私立大学,也是全美抗震研究领域的核心大学之一。接待我们的主要
是杨炳恩(B.E. Yang)教授。他原是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生,后到伯
克利加州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USC表现出色,最近被提升为教授。我们于7月6日
在其航天与机械工程系访问,与B.E. Yang教授,H. Cheng教授作了个别学术交流。
涉及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的最近进展。钟介绍了基于哈密顿体系和精细积分的近期
结果。
4.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该校也是美国很著名的大学,在全美大
学中排名前10左右。我们访问的土木系有许多著名的力学教授,其中主请我们的
是Y.K. Liu(廖)教授。他原于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特别是他近年来在无网格差分计算方法中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在国际计算力学界
有较大影响的学者。经常在各种学术会议发表主题报告。在他的安排下,7月11日
下午,我们与曹简(J. Cao)助理教授与王茜副教授结合她们的研究方向分别讨论了
有关多层复合材料的分析方法,带摩擦的接触问题求解等。针对她们的困难,钟介
绍了参变量变分原理,辛几何方法等新颖方法。她们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恳请钟在
第二天上午对她们两个研究组的成员作系统的介绍。在第二天的报告会上,大家对
钟的方法给予了很大重视,许多人复印了钟的有关论文,有人希望整本复印钟的专
著《弹性力学新体系》。钟送给了王茜副教授一本。看来他们会认真地学习钟提出
的新颖方法,并应用于他们的研究工作之中。
12日下午,我们与土木工程系的3位资深教授进行了个别交流。(1)先由S.
Shah教
授带领参观以他为主任的混凝土材料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是美国科学基金
会(NSF)资助建立的。Shah教授向我们出示了用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新型加筋混凝土,
介绍了在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时的一些现象。结合有关的力学现象,钟介绍了相
关问题的基于哈密顿体系的最新计算方法(例如裂缝分析)。这是Shah教授原先认
为很难计算的,所以他饶有兴趣地听了钟的介绍。(2)然后在美国科学院院士Z.V.
Bazant教授的办公室里与他进行了学术交流。在他的书架上可以看到他多年来出版
的许多专著。他尤其在断裂力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针对他学术思想上的不足,钟
向他介绍了如何引入辛几何,用不同寻常的方法来分析多层结构。相信也给了他很
深的印象。(3)接着又与L.M. keer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他原是著名弹性力学专家
古地尔(铁木辛柯专著的主要合作者之一)的学生,曾任著名的国际杂志《应用力
学学报》(JAM)的主编及该校土木工程系主任。钟针对铁木辛柯弹性体系的局限性,
向他介绍了弹性力学新体系,以及相关的辛几何方法,与控制论的模拟关系等。他
听得十分投入。并表示,他没有想到这条路,看来这条路是对的。7月14日,与郝苏
(Dr. Su Hao)博士后进行了个别交流。他对林的随机振动高效计算方法表示了浓厚兴
趣。并索取材料准备研究。
5. 费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简称VPI或V-Tech)素以在结构振动领域高水平的研究群体而闻名于
世。7月17~19日,钟与该校数学系高扬教授连续三天着重就渗透于各自研究工作
中的数学,力学与控制领域中的对偶现象,其数学表达方式及求解作了深入的讨论。
作为美国学术界著名教授,高扬教授在出版界也很有影响。出于对钟教授的中文专
著《弹性力学新体系》的高度欣赏,他建议钟将其翻译成英文,并由他推荐在美国出
版。此外,双方就明年在中国召开有关国际学术会议(2001 IUTAM Conference on
Duality in Applied Mechanics, 即2001年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大会------应用力
学中的对偶)的事宜进行了具体协商。此会议是应用力学界最重要的系列国际会议之
一.高扬建议该会在中国召开,由他负责写申请报告。并行的林与力学系的M.P.
Singh教授就随机振动在地震工程,可靠度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切磋。林还向他演
示了高效的随机振动软件。他表示希望和林及其研究组开展合作研究,并由他向美国
科学基金会申请研究经费。看来他是很诚意的。
6. 7月24日在J. Penzien教授(前伯克利加州大学土木系主任,世界著名地震工程与
结构动力学专家)开办的国际土木工程咨询公司(Intern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Inc.)与他进行了第二次交流。林家浩用手提式电脑演
示了自己的软件。一些以前很难计算的复杂问题(例如香港青马大桥的多点输入随机
抗震分析), 林只用几分钟时间就计算完毕。这些分析对大跨度结构的抗震设计可能
是很有用处的。而且所使用的参数已经按照加州的设计规范编进了程序之中,具有在
加州应用的可能性。Penzien教授对林在计算中所使用的参数,所应用的公式不时提
出一些建议(事实上,林在计算中已经应用了Penzien以前提出的一些公式,并发现一
些问题,与他作了讨论)。 林表示在按照他的建议重新计算后会将结果寄给他。
Penzien教授是可以直接向加州州长提出建议的《加州地震工程咨询委员会》主
席。他是将各种先进实用抗震方法推荐于工程应用的重要人物。
7. 再访加州公路局(CALTRANS)。
我们为这次访问准备了适用于加州梁抗震计算的
程序。其实就是将原来使用中国规范的软件,按照加州的工程规范作了增补。在处
理桥梁抗震时,既可以按常规不考虑行波效应进行分析,也可以只修改几个输入参数
就进一步包含行波效应等复杂因素。在访问期间,我们为一部分桥梁工程师表演了该
软件的功能,给予他们较深刻的印象。林并指导一部分打算试用的人初步掌握了数
据准备及使用方法。按照他们临时的安排,我们还和桥梁部专门负责抗震方法研究
的工程师们,以及负责桥梁项目和技术管理的工程师Dr. Tariq Masroor, Dr.
Chuong V. Ho等分别进行了两次讨论会。通过现场计算机演示,并由典型计算结果,
相信已经使他们认识到传统的分析方法有时是很不安全的。从而促使他们对于有可
能解决这一困难的随机振动方法增大了重视程度。至少有3位工程师当即表示希望
用我们的软件结合他们的工程项目进行计算。其中一位工程师拿来了以前作过加固
设计的桥梁图纸,希望能够合作对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实际上我们对此也很有兴
趣;因为这对于我们编制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他们将把图
纸复印后寄给我们(写报告时已经寄出)。 与该具有国际影响的桥梁设计,研究与施
工单位合作,对于我们加速将研究成果向工程转化,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是十分有利的。
8. 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
该校土木工程系装备有去年才建成投入
使用的全美最为先进的分体式振动台(由美国NSF投资),可以施加多点地震激励,从
而模拟地震的行波效应。该系原系主任,现任该实验室主任的赛依地(P.M. Saiidi)
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他们利用该振动台已经进行过不少实验,但是考虑行
波效应的多点激励实验要到明年才作。在下午的双方学术讨论中,他对于林介绍的用
随机振动方法计算多点激励问题的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将要做这类实验,但是
如何进行有关的计算则还心中无数。他对林说:``我知道这问题之困难。现在你用
简单的手段就把问题解决了,我喜欢这样的方法。祝贺你。''
出访背景及概况
钟万勰院士,林家浩教授于1998年10月31~12月20日历时50天,访问了15所美国著名
大学及3所著名建筑工程公司。 这次出访的部分原因是对美国一部分近期访问本校
的知名学者的回访,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而更重要的目的则是将我们近十年来在自
然科学基金的多次资助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拿到国际最高水平的大学和学者中去交
流,检验。在访问期间我们二人共就7个题目作了27场学术报告。从美国著名学者的
强烈反响以及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证实了我们所报告的一系列成果确实具有自己的
特点。有的已经超过了美国同行已经达到的水平。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更具
特色的:
1.初值问题及二点边值问题的精细逐步积分方法;
2.弹性力学的直接数值方法及六变量板弯曲变分原理,更新了已经广泛沿用了几十
年的铁木辛柯体系;
3.黎卡提微分方程的精确求解,卡尔曼滤波与$H_\infty$滤波的力学模拟及精确计
算;
4. 复杂结构随机振动的精确高效系列计算方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困扰国际学术界
和工程界的大跨度结构随机抗震计算方法。
在所访问的15所大学中,有4所居于1998年全美最佳大学排行榜前十名,即:杜
克(Duke)大学(第3), 斯坦福(Stanford)大学(第5), 麻省理工学院(MIT)(第6)和加
州理工学院CalTech(第9); 另有4所居前50名之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 南加州大学(USC), 伊利诺大学香
槟分校(UIUC)。 其余7所大学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都是排名全美国前10%的大学。
所访问的三家公司,也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有很高知名度。
对我们学术访问的一些反响
``两个中国教授一头闯到美国来,匆匆忙忙地转悠这么许多大学,到底他们的葫芦里
卖的什么药?''接到我们通过Email发去的访问日程表时,也许每一位为我们组织报
告会的教授都会产生几分疑惑。直到听完我们的学术报告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才
有点儿理解了我们。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实际地认识了他们自己。
我们进行学术交流的第一幕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揭开的。林家浩的报告会,由
该校工学院院长兼地震研究中心主任丘里金(A.D. Kiureghian)教授发出邀请并主
持。因值考试阶段,他说参加的人不会太多,但是他让他的全部研究生都出席了。实
际上如果包括一些外单位来听讲的人,共计约近20人出席。早在80年代初,丘里金与
该校老一辈的威尔逊(E.L. Wilson)教授合作发表的反应谱CQC算法独具特色,后来
几乎被全世界的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也包括中国规范)。 但是他随后十几年来在
大跨度结构的抗震方法研究中却遇到了未能逾越的困难:他从精确的随机振动理论
出发,由于在计算上困难重重,而只得采用近似的反应谱方法来对付。其实仍相当繁
琐,迄今未得到抗震界的认可。而林家浩所发表的报告,可谓与他的近似途径针锋相
对。林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已经解决了随机振动精确计算的困难,所以现在已经是
重新考虑有关的计算策略的时候了。在作报告时全场特别肃静,气氛似乎也有些紧
张。在这种场合下,林采用颇为委婉的口气来谈论自己的观点。实质上,这对丘里金
教授而言确实是一种挑战。因为涉及到他近十几年来的工作仍有多大实用价值和前
景的问题。对林的报告,他未能提出任何实质性的疑问或反驳意见;只是很一般地
说这个报告很有兴趣,并没有当场作进一步的表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回去以后
会研究林的方法,以确定下一步的走向。
在斯坦幅大学主持我们的报告会的是著名的``固体和结构国际杂志''(Int.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tures)现任主编,美国科学院院士,航空系教授Charles
Steele; 而该刊物的前任主编George Herrmann也自始至终参加了两场报告会,并很
认真地参与了讨论。已作出显著成绩并崭露头角的该校杰出的旅美年青学者高华
健(Gao Huajian)副教授在会后兴致勃勃地向钟教授请教了许多问题,并且复印了有
关的资料。Steele教授在听了林的报告后说,可惜土木系来的人不多,他们中的许多
人可能会对这工作很感兴趣的。并向林要了一套资料。
在麻省理工学院,年近八旬的著名力学大师卞学璜(T.H.H. Pian)教授连续两天到学
校主持我们的学术报告会。该校航空航天系讲授结构动力学并在波音公司实验室任
职的C. Cesnic博士,以及该校直属的DRAPER实验室的Mangoubi博士带着他的几名助
手,很认真地听取了有关随机振动新算法的报告,询问了有关的一些细节,并索取了
资料。看来他们以前未曾听说过这些方法。
我们访问MIT后,同在波士顿的东北大学的法赛蒂(原Stanford大学博士)
利用公众假日为我们安排了一次一个多小时的个别讨论。对方都是在控制,抗震等
领域已作了多年研究,有教学经验,并有不少论著的骨干教授。他们虽然同样对我们
以往的工作感到陌生,但是通过交流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Duke大学的演讲引起了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主持人Gavin博士领导着该校所承担
的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构地震响应控制的研究。而钟万勰关于控制理论的
独创性成果以及林家浩关于随机地震响应的高效精确算法也许正合他们的需要,使
他们感到耳目一新。会场上气氛非常热烈,交流也很深入。会后不少人到台前向我们
热烈握手祝贺,充分肯定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发出邀请并组织报告会的Gavin
博士更是兴奋地对我们说,``你们的报告真是非常非常好''。 非线性随机振动奠基
人之一及振动控制理论专家(著有``主动控制''一书), 年逾七旬的计算机科学和土
木工程教授Senol Utku饶有兴趣地倾听了我们的全部发言,十分投入地参加了讨论,
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赞扬。该校电子和计算机系王华博士(原中国科大毕业
生), 现已是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队伍的负责人,对钟教授在控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极感兴趣。因我们的晚饭已经另有安排,而我们第二天一清早就要飞往圣路易斯,他
只能约定晚饭后接我们出去晤谈。在一个冰淇淋馆内,我们交谈至12点关门犹未尽兴。
王博士一再要求钟教授派学生到他这里共同研究控制理论。
经历了在以上几所名牌大学的交流,我们已经建立了自信心。之后在密苏理大学(哥
伦比亚与劳拉分校),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伊利诺大学(香槟与芝加哥分校), 科罗拉
多大学等等,我们越讲越有信心,也越讲越成功。在密苏理-哥伦比亚分校,钟教授在
作了关于弹性力学直接数值方法及六变量板弯曲变分原理的报告之后,第二天又被
要求给研究生系统地讲了一堂介绍精细积分的大课,还有两位军事研究单位的科研
人员专程前来听课。在密苏理大学-劳拉分校的两场报告会都由土木系资深教授郑
毅(F.Y. Cheng)主持,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和大连,算是中国通了。出席报告会的人很
多,包括一些领导。而通过他的介绍,与会者对我们大工力学系增进了了解。这也有
助于听众对我们研究水平的认知。讨论气氛热烈而且融洽。我们的学术成果可以说
得到了充分的认同。更有位教授向钟教授赠送了新出版的昂贵的控制理论学术专著
以示敬意。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航空航天系颇有名气,而该校的工程研究中心(ERC)则是由美国
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的约二十个重点实验室之一。主要研究各种力学问题
的计算机模拟。在此,钟万勰教授关于平板弯曲问题的巧妙算法引起了一些教授的
浓厚兴趣,M.R. Rohani博士强烈希望钟教授将熟悉他的方法的学生派到他这里合作
进行研究。我们还以大工工程力学系的名义和该校数学和统计系签字了正式的合作
协议。
在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两场报告都是由振动和声学杂志(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主编,该校航空系教授波格曼主持的。他们刚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
获得关于振动控制的一个大项目,从而对于钟教授所首创,别开生面的黎卡提微分方
程的精确求解,卡尔曼滤波与H滤波的力学模拟及精确计算等总是尤其感
到兴趣;讨论十分热烈,交流比较深入。该校土木系有位在非线性随机振动及抗震研
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文义归(Y.K. Wen), 他在上午与我们进行了一小时个别交流
的基础上,又于下午到会仔细地听了林的讲演。显然他听明白了林的方法的特点,也
颇受触动。还特意私下问林``伯克利丘里金的态度如何?''林回答:``他搞了十几年
的近似(反应谱)方法,要他通过我几十分钟的一个报告就决定改变研究方向,这不现
实。但是我相信他会仔细地研究我的方法,以作出进一步的决策。''文教授接着
说:``我也会这样。''
在香槟分校只逗留了一天,下午5点半报告会一完,波格曼教授就帮我们到旅馆取出
行李,直奔灰狗车站。因车晚点,我们在车站广场多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11点之后才
到达芝加哥。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的接待教授王明亮在深夜12点之后,几经周折,
才带我们找到一个饭馆进餐。其实我们在车上已用饼干填了肚子,并不饿。但主人执
意要我们出去补一顿。盛情难却,实在是恭敬不如从命。王教授告诉我们,波格曼教
授为我们安排了两整天的活动,而我们只逗留了一天。他只得取消了我们在土木系
的访问,他说这是美国最好的土木系。言中颇带几分遗憾。
在芝加哥也只逗留了一个白天。在下午作的两个报告反响都很强烈。机械系教授F.
Amirouche说,虚拟激励法将g(t)和x(t)巧妙地分解而解决了非平稳随机响应计
算的难题。土木系主任吴建衡(Chien H. Wu)也说:这方法确实是非常强有力的。王
明亮教授的一个据说是很高才的博士生刚起草完毕一本(合写的)随机振动专著,也复
印了林的所有论文以备研究。
12月3日是在海拔1700米的科罗拉多大学访问。接待我们的土木系帕克教授是在逐步
积分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自然他对钟教授的逐步积分方法更能体会其独到之
处,不时向出席报告会的他的七八个学生解释钟的报告,帮助他们理解这一方法。他
对随机振动也很明白,不时和他的学生交换意见,还对他的一个学生说:``看,问题已
经
变得这么简单了,你还做不做?''大概是他有一个关于随机振动的任务,这个学生畏
难;而帕克正好利用林的新方法劝他去做。与会的Felippa教授(有限元理论和方法
的早期奠基人之一)说:``以前随机振动的计算量是极大的, 现在变得很简单了。''
报告会后,帕克对我们说,``我十分欣赏你们的每一个报告''。 并为忘记在会上介
绍林的简历而感到抱歉。
在洛杉矶访问的第一个大学是CSUF(加州州立大学富乐屯分校)。
是南加州著名大
学之一,有学生26000人。土木系主任普恰和电子系主任郑容松联合接待了我们。在
报告会开始之前,以丰盛的自助午餐招待所有与会者。报告会一开始,工学院现任和
前任院长都发表了热情的欢迎词。他们也都认真地听了我们的发言,并参与讨论。
对我们的工作十分认可。
第二天(星期二)访问了UC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由J.N. Yang(杨振南)教授盛情邀
请并接待了我们。他是国际著名的振动控制专家,亦熟悉随机振动。98年五月在大连
举行的由中美国两国NSF联合举办的``结构工程中的计算方法''研讨会上,他与钟教
授是会议的联合主席。对钟林二人在该会上的报告是有印象的。因学校正在考试,无
法安排报告会。我们之间进行了有关学术问题的讨论。杨教授表示,如果有机会,很
愿意与我们做一些合作研究。
星期三四,我们分别在USC(南加州大学)作了报告。接待我们的杨秉恩副教授原是大
工力学系硕士生(后在UCB获博士学位)。 现已经是美国振动控制研究领域的著名教
授,即将出任振动和声学杂志(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副主编。他对
我们的研究成果都很感兴趣,并复印了有关材料。在我们回到大连后,他发来一份Email
说:``我已经初步读了你们的论文,对于你们的成果印象十分深刻。我想很值得对我
的美国同事介绍你们极佳的结果''。
我们的访问引起了旅美学者的广泛关注。有人在网上发表了我们的行程,呼吁各地
访美学者关心我们的访问并提供各种帮助。也的确有人据此找到了我们并且给予了
我们很多帮助,甚至于为我们联系与高水平学者进行交流。例如与加州理工学院的
土木系主任贝克教授及退而不休的豪斯纳教授(88岁抗震界泰斗级学者)的个别学术
交流,就是由国内赴美学者王洛珈(原大工力学系毕业)引荐而临时安插的。贝克教
授讲授随机振动,当林家浩向他介绍了在平稳随机激励下的高效精确的虚拟激励法,
并指出传统算法的弊端时,他恍然大悟,立即要求复印有关的资料。林叫他稍等,又
向他介绍了在非平稳,非均匀调制等激励条件下的虚拟激励法。这在一般学者眼中
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而林的算法却是出人意料地简单,而且是精确高效的方法。更使
贝克教授感到意外。他复印了林带在身边的全部资料(包括胶片)。相信会很认真地
去研究这些方法。毫斯纳教授更是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去参观他主持的地震实验
室,详细讲解各种设备和图表。
在回到旧金山后,我们又访问了三家大的工程设计公司。
第一家是以三位创始人的姓名字首命名的SOM公司,据说旧金山闹市2/3的高层建筑
是他们设计的。其高级董事E. Shlemon接待了我们。原来我国一些大型建筑(如上
海东方明珠附近的88层高楼)也是他们设计的。公司的工作人员也领我们参观了他
们一些有代表性的设计。我们也向他们讲述了我们对21世纪新抗震规范的观点。
第二家是T.Y.Lin International公司.其实T.Y. Lin(林同炎)已经脱离此公司,而目
前由M.C. Tang(邓文中)博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出任总裁。邓在美国桥梁工程界有很
高的声望。在互相介绍了工作概况之后,他召集手下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听林介绍关于
桥梁抗震设计的新计算方法。林指出了当前工程抗震计算方法的严重缺陷,并指出严
格随机振动方法的优点和前景。其意并不在于鼓动他们立即使用这种严格的方法,而
在于希望他们将来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第三家是加州公路局(CALTRANS),位于加州首府Sacramento市。加州所有的公路桥梁
都归他们设计建造。我们提前了一天到达。第二天,即回国前一天,钟做了``力学和
应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报告,而林做了``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的近期进
展''的报告。这些都是应加州公路局要求,作的普及性,前瞻性的报告。在认真听取
了林的报告之后,该局吴再光博士对林说,现在他们找人作桥梁抗震分析,算一个题
要用三天,而且模型很粗糙。以后要设法试用林的方法来算。下午该公司的高层领
导,ASCE荣誉会员J. Roberts博士与我们交谈了约40分钟。在了解了我们的报告内
容之后,他对该局的陪同人员说,应该和我们开展一些合作。
访问后的思考
尽管我们所报告的绝大多数内容已经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可是,看来几乎没有
什么美国学者已经认真地研究过我们的方法。一般是一无所知。也许大部分中国学
者的文章也是同样的命运,并不受到一向自认为领导国际潮流的美国学者的重视。
看来,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堆中(包括重要的国际杂志),我们中国学者的论文遭到冷遇
实在是不足为怪的。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我们作出许多努力。这次巡回访问无疑
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这次出访期间所作的二十几场报告中,我们有时候故意采用一些比较尖锐的语言:
一上来就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学者在什么什么方面做得不如我们。这反而使美国同
行更认真地听取我们介绍工作,直到终于对我们刮目相看。例如,钟万勰指出: ``众
所周知,振动控制中黎卡提方程的求解是关键问题,但学术界一直感到其求解非常困
难。是我们用精细积分精确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事现代控制论的诸多学者把$H_\infty$控制描绘得如此复杂难懂,其实,这却是
力学中最常见的瑞雷商!''
又如,林家浩在列举了一系列复杂算例之后郑重地指出:
``应用虚拟激励法,我们已经在普通微机上计算了有逾万自由度的复杂结构,而且激
励还是多点非平稳的。虽然你们有许多著名的商业程序,如SAP,PSAP,ANSIS等(都是
美国程序), 但是别说计算一万自由度,就算是一千自由度,也令它们难于应付。''
``为了应付大跨度结构多点随机地震响应的计算,包括著名美国学者在内的地震工
程界迄今只能采用不精确的反应谱方法。但是,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些困难。因此,现
在已经是重新考虑随机振动计算方法的时候了!''
``在下一世纪,我们是仍然仅仅守着这些近似的反应谱方法呢?还是应该同时研究精
确高效的随机振动方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极其重要的决定!''
``目前在各种教科书和文献中广泛推荐的SRSS近似方法既不精确,效率又低,不应该
再继续应用了!''
我们的话听来有点刺激,但也确实使美国同行感到了几分震撼。这也正是我们想要达
到的效果,促使他们也研究我们中国人的成果。我们希望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在某
些领域也有独到的东西,并不是总跟在美国人后面走。
几乎每一场报告会都有赴美的中国留学生或访问学者参加。而从他们在每场报告后
向我们握手致贺时所流露的兴奋目光中,我们确信又获得了一次成功。而且我们为此
而特别高兴,因为我们以自己的工作为这些年青的中国学子在异国他乡增添了几分
自豪或骄傲。
在这50天之内,我们访问了18所大学或公司,足迹遍及美国东西南北共十余座城市。
紧张疲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节省开支,有几段较短的路程我们没有乘飞机,而选择
了比较便宜的灰狗长途车。例如由密西西比到伊利诺州香滨的一段共计花了17个小
时,清晨5点还在一个没有候车室的小镇上中转等候了3个小时。美方接待教授间私下
议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incredible)。 其实中国学者的艰辛又何止这一点点
呢?如果我们大部分学人连这一点点坐通宵车的苦都受不了,怕我们这一个穷国就没
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