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转载:冯长根同志在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经过各有关方面的精心筹备,在广大期刊工作者、科技出版专家和国内外有关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协向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海内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自2004年举办以来,特别是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以来,规模与影响逐年扩大,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推动科技期刊相关政策的制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技期刊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环节。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和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有科技期刊5300多种,其中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主办期刊960余种,加上各地科协及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达2195种。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代表性刊群和重要出版资源,近年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能力持续提高,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稳步发展。随着学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自2006年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以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出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为增强。项目的实施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起我国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和较大反响。
 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重大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同时,国际出版业大环境正在历经全新的深刻变革,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包括出版全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出版理念和形式的更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及国内外合作与竞争等众多方面。面对新的形势,我国科技期刊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力推进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网络化
我们应当注意到,信息技术对科技期刊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变化。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传统出版产业的运用与发展,带来了出版业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革命性的变化,加速了传统出版业的升级,为出版业的发展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改变了科技期刊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由传统的阅读纸质期刊向通过网络搜索、选择、获取、阅读和引用科技信息方式的转变,使科技期刊在线和数字化出版日益风行。这些重大变化正在对学术论文作者以及现存的学术论文编辑秩序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
传播手段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等新的出版形态正在占领国际科技期刊的主流地位。国际大型出版集团专业化的期刊信息服务平台和在线出版平台,以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更加多样的服务功能和更加快捷及时的信息传递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和读者,使科研人员形成了对数字出版平台的高度依赖。
我国的科技期刊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认真应对挑战,寻求科技期刊新的发展。不仅要在出版理念、出版模式、传播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还要加强科技期刊数字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强对学术出版资源的整合,加强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一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鼓励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科技期刊出版形式的创新。二要加快技术体系与平台建设,增强数字出版能力,探索实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把传统出版业的内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影响力。三要建立数字出版的投入机制。四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编辑队伍不适应的状况,加强高学历、专业化、全职制编辑力量的引入,加大在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在数字出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数字出版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二、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改革已经有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重塑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主体,转变期刊运营机制,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科技期刊主要由科技社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办,管理体制错综复杂,“发育”程度十分低下,虽然数量已经达到5000多种的规模,但绝大部分期刊的日常管理和出版单位仍采用着3 0年前十分落后的机制,一些单位领导基本上视科技期刊为“自留地”,极大部分文章来自本单位,同时由退休人员唱着主角的期刊还不少。在这样的基础下,转变原有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根本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这些期刊的出版规模普遍较小,发行量少,经营能力较低,难以同那些有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性出版公司开展竞争。国际出版集团在中国“抢滩登陆”,对中国优质出版资源展开了激烈竞争,这更加促使我国期刊界认识到集团化才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出路。
目前,科技期刊集群化经营已成为国际上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形态,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斯普林格、威利等都拥有数百乃至数千种优秀科技期刊,以全球最优秀的论文、最好的出版平台、最新的服务理念和强势品牌赢得了全球的学术市场。集群化经营的另一个优势是多元化和专业化,在科技期刊出版的产品设计、宣传与销售等方面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同时在人才队伍、出版资源、营销渠道和运行机制方面有着明确的市场发展战略,这也是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所在。
我国的科技期刊要在这一轮出版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专业优势,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下,通过体制改革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改革,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科技期刊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通过联合或兼并重组,积极转变小作坊式的期刊运行方式,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建立集约化的出版模式,实现规模效益;在学科刊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期刊专业化的出版集团,力争实现在编辑、出版、发行和期刊经营方面的整合;要研究探讨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实力强大的带有战略投资主体性质的大型骨干科技期刊出版集团。
三、大力推进科技期刊出版国际化
科技期刊出版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竞争,在编辑、出版、营销、合作等环节突破国家界限,从而真正成为没有国界的极具竞争实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公司,全球化贯穿在其基本理念和运作方式之中。科技期刊出版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不仅大大丰富了科技期刊的出版和经营资源,节约期刊生产和交易成本,同时也拓展了科技期刊的市场容量,增强产品的学术认同和文化认同。在网络信息社会,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要获得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就要具备国际视野,顺应世界科技期刊发展潮流,融入全球科技期刊出版体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市场竞争与合作,加快科技期刊理念和运作的国际化。
随着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研究论文产出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科技期刊信息的消费市场也非常巨大。但在科技期刊国际化方面,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一是期刊的导向问题。由于受非学术性评价主导,职称、学位、评奖制度等深深影响着科技期刊的质量和走向,科技期刊的体制和制度安排不完善。二是期刊的影响力问题。我国虽然是科技论文生产大国,但科技期刊的历史不长、声誉不高,对全球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吸引力不够,期刊的全球性运营受到制约。三是期刊的出版语言问题,目前国际优秀科技期刊的出版语言基本被英语语种所垄断,中文科技期刊如果不在市场和质量上显示出中国的独特优势将很难取得大的突破。这些现实既是我国科技期刊的特点,也是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需要破解的难题。
目前,我国一些有着较大影响的科技期刊和期刊群已经开始采用国际性的编辑出版流程和生产方式,有些已经直接采用国际主流的生产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在提升期刊国际化水平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我们要加强对优秀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国际化程度较高、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或有较好国际化基础的我国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科技期刊,支持其在稿源、编审、出版、发行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逐步成长为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
四、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急需我国科技期刊承担更为重大的使命。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积极迎接和适应科技发展及新的信息手段(如互联网)和国际学术出版竞争挑战的同时,要增强科技期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科技期刊真正成为我国各学科科学共同体的学术服务平台,成为我国学术生态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目前,一方面我国有不少论文投向国外的期刊,在国外优秀的质量机制下成为质量高的学术论文,而投向国内科技期刊的稿件在水平低下的质量机制下使得总体质量不高,这也使国内科技期刊无法真正反映我国科技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还要花昂贵的经费来购买这些被国外期刊或数据库收录论文的下载与使用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同时,必须努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使科技期刊在反映我国优秀科技成果、推动科研人员的交流、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科技期刊应为学术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新贡献。科技期刊在传播、交流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也肩负着科学评价责任,拥有学术评价权,是学术评价的重要量化参考指标。期刊与论文中学术评价的缺失,是我国国内期刊与国外期刊的重大区别。在中国国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很难碰上对自己同行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进行评价的内容。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完全不要一个作者对另一个作者的评论,过分强调量化指标,使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被掏空了。当前,迫切需要对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另外,科技期刊要在预防和揭露科学不端行为方面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把关,建立起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联合抵制与警示的机制,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科技期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社会责任与公益性始终是存在的,其推动科学交流、促进科技创新与公众理解科学方面的作用和社会价值始终是坚持的。我们相信,我国科技期刊将通过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建立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以此来建设我国在科学文化上的软实力。
五、办好科技期刊,提高科技民生水平
什么是科技民生?科技民生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日常所关心的一系列最直接的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有关的现实问题。科技民生不是指科技工作者的吃穿住行、薪酬、医疗、社会保险等生计问题,而是科技工作者的生计问题中与其科研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
科技民生也不是民生科技。科技民生是要从“生计”的高度,关注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工作中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科技民生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个层面是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生存问题,也就是保障科研活动可以正常进行的基本需求。比如,科研立项的权利与公平、科研经费的申请与公平、仪器设备问题、进行科研与实验的权利和公平问题、科研方法和培训问题、科研公用材料问题等。第二个层面是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发展问题,也就是促进科研活动取得进展方面的基本需求。比如,学术交流问题、论文的撰写发表问题、同行认可与社会认可、科技评价奖励以及职称和晋升问题等。第三个层面是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传承问题,也就是推动科研成果沉淀与升华的基本需求。比如,学术团队建设问题、学术对社会的贡献问题、学术传播出版问题、学术传承问题、课题和项目的代际接班问题等。科技民生是在党中央高度关心重视社会民生的背景下,在总结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经验基础上,从实践中产生的思考。科技民生的实践意义在于把我们的工作与科技工作者的需求聚焦在一起,并将其作为我们解决科技界问题的一把钥匙。
科技期刊在促进完善科技民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很多科技工作者反映学术会议的质量不高,学术期刊的质量不高,这正好说明了科技民生的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作为科研首发权的重要载体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科研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努力办好科技期刊,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他们的科研工作助一擘之力,这就相当于从一个方面改善了他们的科技民生。比如,我们的科技期刊提高了刊载容量、缩短了发表周期、提高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增强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就不仅使我们的论文作者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反映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而且使我们的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和文献资料,同时也有助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世界科技前沿,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民生水平。另外,我们的科技期刊还能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方面进一步下功夫。比如,在栏目设置上、作者与编者的互动上、审稿意见的反馈上等等都能做得更好。中国科协学术机关刊《科技导报》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请大家多对刊物提出建议和意见。再比如,注意区分科研型和论坛型这两类会议与两类论文,加强科研型学术会议和科研型学术论文的建设等。总而言之,科技期刊能够而且也应该在科技民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科学传承、人才培养、科技评价、学术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为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各位朋友,希望本届论坛能为关心、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个畅谈观点、深入交流的机会。欢迎大家为出版业变革下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定位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上海期间顺利,愉快!

谢谢大家。

                               (转自:中国科协通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金宝搏官方app下载指南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