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年11月02日
2011年评选
获 奖 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卫教授
单 位 浙江大学
主要贡献 力电耦合失效和微纳米力学
工作简历:
1978.5-1981.9,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师;
1985.1-2004.9,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师,讲师 (1985)、副教授(1986)、教授(1989)、博士生导师(1993)、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 (1993-2001)、系主任(1997-2003)、航院常务副院长(2004)、校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2006)。
2004-2006,国务院学位办主任。
2006-2013,浙江大学校长。
2013-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学术工作简历:
1987.8-1988.5 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学者;
1988.6-9 法国教育部聘请客座教授;
1990.7-10 美国Brown大学客座教授;
1993.7-10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1995.6-10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10-1997.2 台湾大学特案研究员;
1998.1-4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0.10-2001.3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2002.7-10 美国依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
学术兼职:
1996-2004,中国科协常委,
1998-2006、2010-2014,副理事长,2014-2019,理事长。
2000年被任命为IUTAM评估5人小组成员。
2002至今,IUTAM全委会委员,微纳米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
2004-2009,亚太断裂学会主席。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技术科学部主任。
《Fatigue & Fract. Eng. Mater. & Structs.》编委(1989-至今),《Int. J. Damage Mechanics》编委(1992-2004),《Material Sci. Res. Int.》国际顾问(1993-2003),《Int. J. Fracture》的亚太区编辑(1993-至今),《Int. J. Solids Structs》(2001-2006),《Archiv in Applied Mechanics》(2001-至今)。《力学学报》主编(2003-2007),力学界影响因子最高期刊《J. Mech. Phys. Solids》编委(2003-至今),复合材料界影响因子最高期刊《Composite Sciences Tech.》的4位洲区主编之一(2007-至今)。
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杨卫院士在力电耦合失效、微纳米力学、断裂力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其主要贡献如下:
在力电耦合失效方面,他提出电致断裂、电致疲劳裂纹控制和电致畴变增韧的模型,为铁电类智能材料的可靠性理论奠立基础;首次论证了铁电陶瓷在电极或缺陷处由于电致伸缩应变场的不均匀而引起非协调应力,建立了电致断裂的力学机理模型;撰写英文著作《力电失效学》,系统阐述了他及其领导的研究组在电致失效学、力电耦合学、力电畴变学和质流失效学四方面的工作。
在微纳米力学方面,他撰写英文著作《细观塑性及应用》,阐述细观塑性理论的主要框架;在微纳米晶体塑性理论和纳米结构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了有关分子滚珠轴承、碳纳米管由弯曲引致扭转、纳米管中富勒烯汇聚等工作;担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微纳米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
在宏微观断裂力学方面,他提出弹性裂尖场的准三维理论,解析导出三维效应区小于板厚一半的结论,被光测力学证实并广泛引用;解出动态分层和跨音速分层的裂尖奇异场,否定裂纹扩展速度不得逾越下瑞利波的原有结论,引发近年跨音速断裂力学的兴起;受Elsevier Science邀请担任2003年出版的《结构完整性大全》第8卷《界面与纳观断裂》的主编。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www.cn100led.com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