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专家解读碳排放热点问题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2日

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人类对地球天然碳平衡的干扰,可能将下一个冰河期推迟10万年。而本报115日刊登的对中国碳排放研究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研究”(简称“碳专项”)的介绍,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碳排放的“家底”究竟是多少?碳排放和污染是什么关系?人类是否还要为气候变暖忧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碳专项的相关专家。

中国碳收支的“家底”究竟是多少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是碳专项总体组办公室主任。他解释说:“我们每家可能都会有个账本,了解自己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才能合理安排家庭活动,而碳专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摸清中国碳收支的‘家底’。”

据碳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吕达仁院士介绍,专项中两个最重要的项目群就是“排放清单任务群”和“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这两个任务群一个是要搞清楚“支出了多少”,另一个是要搞清楚“收入了多少”。

专家指出,总的来说,中国的碳排放长期以来被高估了,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则被低估了。20158月,《自然》发表了碳专项项目团队与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联合撰写的文章,认为重新核算后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间比国外机构估计量少106亿吨。而在碳汇也就是吸收碳能力方面,我国相继发现亚洲东部亚热带森林是巨大的碳汇,干旱区地下咸水层也是碳汇,这一碳库全球总量高达1000亿吨。

碳排放是不是等于污染物排放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区域性的强灰霾天气。有人总将灰霾与碳排放联系在一起。那么碳排放等于灰霾吗?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廖宏解释,二氧化碳和污染物都是人为排放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两者有同源性”,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而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正向相关。

 “但碳排放不等于污染物。”廖宏说,“从种类上说,污染物有很多种,而你我呼吸都会排放二氧化碳。从生命周期上说,污染物的生命周期很短,大概只有几天,但二氧化碳的生命周期很长。在影响范围上,二氧化碳是全球性的,而污染物有区域性。应对的关注点也不一样,我们谈减排,谈的是二氧化碳的总量,而污染物的治理则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应对。”

谈起空气污染,廖宏认为,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静稳天气”增加,不利于对污染物的扩散,这也是灰霾形成的一个原因,“但这不是绝对原因。”

人类是否还要为气候变暖忧心

地质研究表明,在地球4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中,气候总是在冰期、间冰期之间轮替。这种地质力量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而对人类来说,温暖的间冰期当然更适于生存。《自然》最近刊发的文章,似乎也在印证这一观点。那么,碳排放研究还重要吗?人类还需要为气候变化忧心吗?

 “从大时间尺度来说,地球有比现在更热、甚至热得多的时期,这一点毋庸置疑。”吕达仁说,“但我们更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的速率和强度。”碳专项的科学家重新校正了中国有观测记录以来近百年的温度变化,发展了首套中国均一化百年气温序列集,发现百年来中国气温增长了1.2~1.5℃。以往的国家评估报告结果是0.5~0.8℃,这已被《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15)》采纳。新的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被低估了,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对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影响比以前我们认为的更大。

 “变化的程度比我们原来估计的要高。”吕达仁说,“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在千年的时间里,我们大可不必太关注,但这就发生在百年时间里。我们人类的寿命也不过百年。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近百年来的急剧增温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导致的,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什么作用?该如何控制?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碳专项即将结题,但研究不会终止。“我们后续工作一定会与国家任务衔接,已经积极参与科技部‘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策划工作。参与碳专项的不少专家都已经成为国家相关项目的牵头人或主要参加者。”吕达仁说,“通过碳专项的实施,中国对其中不少科学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锻炼了人才队伍,相信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转自:《光明日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金宝搏官方app下载指南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