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

2021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30日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党建引领中凝聚战斗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荣获2021年“党建强会特色活动”优秀组织奖,被遴选成为中国科协“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一类支持学会,连续第四次荣获社会组织最高奖——“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开展。20211月,学会分支机构全部建立了党的工作小组,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学会以“深入学习党史、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理事会党委、秘书处党支部联合分支机构党小组,策划组织专题活动,如在嘉兴举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瞻仰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在毛主席故居韶山举办“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党建强会特色活动;党委委员、分支机构党小组组长带头讲党史党课,全年面向科技工作者讲党史党课累计46次,参与人数1000余人。此外,学会在甘肃皋兰县继续实施“力智助学,协力同行”基础教育帮扶项目,围绕科教扶贫持续发力。

2.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学会管理运作水平。

一是坚持民主立会。学会推行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2021年召开全体理事大会1次、全体常务理事会1次、理事长秘书长办公会2次、秘书长办公会1次,集中商讨了学会理事会党委及学会重点工作,制定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编制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有效发挥了理事会集中决策作用。

二是打造“”服务平台。通过组织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等活动,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交流方式,为学会会员提供参与学术讨论、开拓学术视野、自我提升的平台,利用学会网站、期刊平台、《年报》、《会讯》、《会员专刊》,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向会员提供权威、及时的,增强学会的凝聚力。2021年,个人会员增长到37250人,单位会员增加到54个,单位会员数量增幅超过14.9%

三是推动分支机构组织建设。学会注意加强对分支机构的规范管理,对设立的专业组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对增设专业组的申请进行充分论证和严格审批。2021年合并专业组6个,批准设立波动力学、水中爆炸动力学、冲击波与医学工程、数据驱动的计算力学方法、低温等离子体基础、工业等离子体、国防与热等离子体等7个专业组,以及新增力学通识教育工作组,以适应力学学科新的生长点。

四是加强学会内控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会议议事制度》《会议议事清单》《分支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完成《学会内部控制手册》编制工作,进一步规范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决策程序,有效推动学会内控体系建设。

3. 推进学会智库建设,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发挥学会自身组织网络及专业人才优势,集中专家资源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2021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征集工作,推荐上报“如何突破柔性电子制造与应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等4个问题难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召开“固体力学前沿研讨会”“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研讨会”“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服务‘中部崛起’战略下实验力学的创新与挑战学术研讨会”等多个会议,组织分支机构主动开展学科战略研讨;面向地方产业转型创新需求,学会积极引导力学工作者进军主战场,依托“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科技服务团”和“实验力学工作基地”,与中国商飞民机试飞中心联合设立“实验力学专委会试飞中心服务站”,助力地方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4.打造学术活动品牌,繁荣力学学科。2021年,学会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58次,线上、线下参加交流超过15万人次,交流论文6500多篇。其中,“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暨重大装备实验力学与测试技术论坛”“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暨第十八届全国非线性振动会议”“第十六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全国环境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生物力学大会”等专业委员会主办学术年会顺利召开;受疫情影响延期两次的“中国力学大会-2021”接受摘要5400多篇,注册人数超过6000人,会议规模再创新高,显示出我国力学学科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会尤其重视为青年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全年组织3期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以及“第二届全国力学博士生论坛”和“首届全国先进结构工程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品牌活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流方式,“固体力学青年学术沙龙”“流体力学青年学术沙龙”“冲击动力学云讨论班”“实验力学青年学术沙龙”等一批在线交流活动已经形成系列、定期举办,受到广大青年学者的欢迎和参与。

5. 加强期刊质量建设,推动英文期刊走向国际。学会主办18种学术期刊,涵盖了力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学会坚持以学术质量为根本推动期刊建设,在以理事长方岱宁院士、副理事长郑晓静院士为共同主任的期刊指导委员会的带领下,各个期刊按照“十四五规划”积极推动各项工作,有效提升了学会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如在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获“期刊提名奖”,《力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获优秀编辑奖;《力学学报(英文版)》《工程力学》杂志社论文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力学学报(英文版)》、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入选2021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为学会其他期刊做出表率。

学会强化科学家办刊,在期刊国际稿件的组约稿、与国际编委沟通及国际化宣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2020聘请1名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担任期刊编辑部基础上,2021年聘请海外优青杨晓雷研究员担任《力学快报(英文)》编辑部主任。

学会持续推动英文期刊国际化,联手国际文献推送服务公司TrendMDAMiner展开全球范围的期刊优秀文章推送服务,为作者和读者发送文章引用下载信息及分类目录,通过iMechanicaWeChatFacebookTweeterLinkIn社群等平台进行文章推广,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如AMSSpringerLink平台上的文章下载量达83398,较上一年度同期提升38%。在2021年最新公布的影响因子,AMS1.975AMM的为2.866AMSS的为2.161,尤其是AMM的影响因子具有42.1%的涨幅。

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学会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FMC)、国际断裂学会(ICF)等的会员单位,已推荐多位专家在上述国际组织担任执委以上职务,并支持任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如参加IUTAM2021年全体理事大会、协调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并筹备第17届亚洲流体力学大会、支持流变学专业委员会申请承办第20届国际流变学大会(ICR2027)等。2021年,流体力学专委会等多个分支机构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召开多个国际学术例会,如“第十九届国际流动显示会议”“第22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届振动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等;同时,依托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成功举办“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离散多相流研讨会”,来自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并做报告,吸引了全球23个国家1100余人次观看,为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两个中心”合作奠定基础。

7. 举办品牌科普活动,努力培育科学文化。2021年,学会精心策划科普日、科技周等品牌活动,如以“科学精神,接‘力’传承”为主题的科技周活动接待参观人数3000余人,线上参与人数达到5000人;组织全国400余所高校的30369名学生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培养力学人才、服务教学、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中小学生群体,邀请中科院院士俞鸿儒、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高云峰等多位知名专家做科普讲座30余场,吸引中小学生听众达3万名。

同时,主动策划奥运科普文章,在科学大院、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发表《下届奥运会游泳观赛指南(力学篇)》等科普文章,引起强烈反响,总浏览量超过10万;结合公众兴趣点,邀请科普专家开发《玩具和魔术中的力学》《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荡》等科普书籍,广受好评;联合中国科普博览、科协青少中心等单位推出《探秘科学实验室——高速列车双向动模型试验平台》等科普视频,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

8. 加强力学教育工作,重视力学人才培养和举荐。学会所属分支机构积极开展针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如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分支机构组织“2021年实验流体力学研修班”“2021年复杂流体流变学讲习班”“多尺度力学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讲习班”“2021年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诊断暑期讲习班”,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召开面向未来力学发展论坛”,开展2021年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评审工作等。2021年,学会连续第7年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立项支持,累计遴选出33位优秀青年人才,并启动青年力学人才蓄水池项目,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当主角、挑大梁。同时,学会持续推动奖励体系建设,认真做好两院院士候选人遴选、国家科技奖励、光华工程科技奖等重要奖项推荐工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

二、2022年工作要点

1. 坚持贯彻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推动分支机构党组织打造党建强会品牌活动,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2. 组织广大力学工作者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实施“力智助学 协力同行”科教扶贫。

3.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塑造力学界的模范先锋,营造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4. 以增强会员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驱动力完善会员服务体系、升级会员信息系统、壮大会员队伍、提高会员活跃度。

5. 加强学会智库建设,组织开展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题征集和学科发展战略研讨,形成高水平咨询报告;组建学会服务站和科研基地,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大行业的创新发展。

6. 以学术期刊“十四五”规划目标为牵引,以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推动期刊建设,突出学术期刊与学术会议融合的学会办刊优势,持续加强科学家办刊力度,推动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强化运营服务能力,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国内国际影响力。

7. 围绕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问题和学科前沿热点,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打造“中国力学大会”等一批学会品牌,鼓励专业委员会、专业组等分支机构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打造自身领域的旗舰会议,推动我国力学学科繁荣发展。

8.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和力学科普资源整合,打造多样化、系列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科普活动品牌,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9. 依托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国际知名学术团体联合主办双边交流活动,举办高端主场系列交流品牌,设立学会首个国际科技奖项——亚洲力学奖,增强学会在亚太地区力学发展的引领能力。

10. 完善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发掘和培育制度,做优力学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与服务环境;打造体系完整、层次丰富、公信力强、权威性高的科技奖励体系。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